《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之三
佚名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學會本課1個生字
   2.了解每首詩的意思,體會詩人的意境,和詩人思想感情,激發(fā)對祖國山河喜愛之情。
   3.背誦第一首詩《望天門山》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中重點詞語"斷、開、流、回"
   2.體會詩中描繪的雄奇景象、
   3.背誦
  教學過程:

  一、指導預習
 ?。ㄒ唬土曇?br>    1.我們學過了許多古詩,誰能背誦一首你已學過的。
    2.讀一讀《望天門山》這首詩,讀準字音
    3.想一想哪些詞語和詩句讀懂了,哪些還不懂,把不懂的劃下來。
 ?。ǘW生按要求自讀
 ?。ㄈz查預習
    1.指名讀《望天門山》
    2.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留給你的初步印象。(感覺到這首詩描寫了雄偉的長江,有一種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給人歷歷如眼前的感覺)
  (四)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
    ?。ㄈ绻^容易的問題,可以讓其他同學回答,較難的重點的可以留在講讀時再解決)
  二、簡介作者,理解詩題
    1.知詩人
      李白(701-762)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幼年隨父遷居綿州昌隆青蓮鄉(xiāng),他一生寫了大量歌頌祖國河山,揭露社會黑暗和蔑視權貴的詩歌,現存近千首詩,他的詩歌色彩瑰麗,大膽想象,被稱為“詩仙”。
    2.解詩題
      望:看,往遠處看。
      天門山:今安徽和縣與當涂西南的長江兩岸。
      望天門山:往遠處看天門山。
  三、朗讀《望天門山》,理解詩句大意,在此基礎上背誦下來。
    1.先理解字、詞意思,再講詩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學習第1,2句“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天門:指點天門山。中斷:從中間割斷。
        至此回:到這里回旋。
    ?。?)學生根據注釋討論句意
     (3)指名說句意
    ?。?)教師小結句意:
        天門山從中間割斷,是因為奔騰的長江水從這里通過,清清的江水奔騰東流,在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蕩。
    ?。?)學習第3、4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出:聳出來。孤帆:單獨一只船。帆:船上風帆,這里代指船。
    ?。?)學生根據注釋討論句意
        雄奇秀麗的天門以夾江對峙,拔地而起,在鋪滿紅光的江面上,帆船輕捷而來。
    2.讓學生把整首詩連起來講一講它的意思
    3.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思想感情?
     (1)根據詩意,給合圖畫,想象當時的意境。
        這首詩描繪的是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給人以歷歷如在眼前的感覺。
     (2)重點指導學生通過想象,感受“斷、開、回、出”這幾個動詞
        “斷、開”山斷而江開,可見江水的聲勢是多么浩大“流、回”兩山夾江,可見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蕩,那氣勢真是不可阻擋。
    ?。?)把理解的詩句畫出來。畫好后,可到臺前說一說。重點說自己畫了什么,為什么這么畫。
     (4)在講畫、評畫的同時加深對詩的理解,全詩緊扣一個“望”字,通過對天門山長江兩岸景色的描繪展示了祖國山川的雄偉壯麗。體現出詩人借景抒發(fā)對祖國山河的熱愛。
     (5)在熟讀基礎上背誦
        提示“斷、開、流、回”四個字幫助背誦。
  四、加強感知,看圖片或錄像

  附:板書設計
                  3 古詩兩首
                   望天門山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緣”字。
   2.學會背誦《題西林壁》。
   3.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空體會詩人富有哲理的詩句。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蘇軾富有哲理的話“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并聯(lián)系生活從中獲得啟示。
  教學過程:

  一、復習檢查
    1.指名背誦《望天門山》(按詩題、詩人、詩句這個順序背誦)
    2.這首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抒發(fā)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熱愛。贊美之情。)
  二、指導預習《題西林壁》
    1.聽范讀
    2.自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3.檢查預習
      緣 廬 峰
    4.指名讀《題西林壁》
    5.齊讀
    6.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古詩給你的初步印象(描寫廬山的景色)
    7.質疑
  三、按上節(jié)課三步方法學習第二首《題西林壁》
    1.知詩人,解詩題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散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書法,詩詞造詣很高。
      題西林壁:書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學習1、2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br>    ?。?)討論句意:(從正面看形成嶺,從側面看形成峰,遠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讀重音
        讀出氣勢,有強弱對比,如遠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讀出起伏?!斑h”強一些,“近”弱一些,“高”強一些,“低”弱一些。
    ?。?)學習3、4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br>        不識:不認識,看不清。緣:因為。題:書寫。
    ?。?)討論句意
        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
    ?。?)指名說全詩意思
    3.想意境,悟詩情
    ?。?)放廬山幻燈片,讓學生想象當時意境,領悟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試講3、4句詩的含義。
    ?。?)引伸:對于比較復雜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觀地進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不能全面、準確地認識這個事物。
    ?。?)提問:我們評價一個同學時,應該怎樣看?
      ?。ㄊ侵豢此秉c,以此評價他呢?還是只看他優(yōu)點呢?引導學生說出看問題要從不同解度看。意思講明白即可。)
     小結:《題西林壁》把廬山特色濃縮成絕句,概括貼切,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我們還從中獲得啟示。
  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背誦、體會詩情。

  附:板書: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古詩兩首》教學設計

我要投稿|聯(lián)系我們

Copyright 2005-2022 pisosnuevosenlasrozas.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