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我們身邊的物質的教案 教學設計 新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關于我們身邊的物質的教案 教學設計 新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關于我們身邊的物質的教案 教學設計  新教科版六年級下冊科學教案

1、 我們身邊的物質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變化的,物質的變化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一些物質的變化產(chǎn)生了新的物質,一些變化沒有產(chǎn)生新的物質。

過程與方法

用舉例、分析、綜合、概括的方法,對物質的變化進行比較分析分類。

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認可世界是物質構成的,物質是不斷變化著的。

教學重點】:能通過具體的實驗,體驗物質的變化。

教學難點:間接感受抽象物質的存在性以及物質的變化。

教學準備】:

師:塑料袋、易拉罐、水結冰圖片

生:蠟燭、火柴、鐵繡釘、紙

【教學過程】:

一、理解世界是物質構成的

1、切身環(huán)境導入:觀察我們的周圍,由哪些物質構成了我們的教室?

2、學生自由發(fā)言,(預計大多為可視性的具體物體)教師指出:我們能直接觀察到的物體都可以叫做物質。

3、深入探討:我們的教室其實不僅存在這些可以看的見摸的著的物質,還有我們不能直接感觸到的空氣、火、聲音、電、光,它們是物質么?

4、建議作出討論,要求學生列出證據(jù)和理由。

5、教師介入抽象物質的界定:對學生見解適當點評,必要情況下以空氣做示例,塑料袋實驗證明。引申教室以外的世界物質構成。

6、小結:無論是實際存在的物質還是我們的感覺器官能感觸的到的物質,都說明了整個世界都是由物質構成的。

二、過渡物質在變化:

以教室為例,教室里同學們所列舉的物質都是一成不變,沒有任何變化的么?

學生會列舉許多變化,教師給予肯定。

1、師引入演示:在我們的教室里還有老師帶來的兩種物質——易拉罐和水結冰的圖片。

討論:捏扁易拉罐和水結冰也同樣是物質發(fā)生了變化,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點呢?(物質本身沒有變,形狀改變,變化速度不同)

我們生活里還有沒有這樣的例子?

2、分組實驗發(fā)現(xiàn):實驗盒里有火柴和鐵釘,它們會發(fā)生變化么?它們的變化又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實驗討論:火柴燃燒過以后變成了什么物質?和之前一樣么?鐵和鐵銹是同一種物質么?(除變化速度不同以外,都產(chǎn)生了新的物質)

 我們生活中有這樣的例子么?

3、比較前后兩種實驗:這兩組實驗有什么相同和異同點?

(前者沒有產(chǎn)生新的物體,后者產(chǎn)生新的物體)

三、讓物質發(fā)生變化:

1、在教師提供的鐵絲、熱水、紙張、蠟燭、火柴中,它們都會產(chǎn)生在怎樣的變化呢?(學生的思維面不會停留在課本展示的變化中,要求學生作出適當合理的解釋,教師適當補充,尤其是蠟燭的燃燒)

2、各種變化中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重點在自然產(chǎn)生的變化和人為產(chǎn)生的變化、變化速度的快慢、是否產(chǎn)生新的物質)

3、過渡引申:我們說的是我們現(xiàn)有的物質,對于巖石、房屋、馬路在變化么?世界上有不變的物質么?說出你的依據(jù)。

四、總結:

世界總是在不斷的變化,有些變化只是改變物質的形態(tài),大小,有些變化就產(chǎn)生了新的物質。我們下節(jié)課接著研究。
推薦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