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人性化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人性化教育理念

家庭教育人性化教育理念

  一、概 述

  人性化教育分為四組八點,即:尊重、認可,分辨、換位,理性、溫和,科學、完整。

  ●尊重是指對被教育者的某些認識,觀點給予必要的支持與幫助,這些觀點、認識可能與我們的指導方針會產(chǎn)生一定的矛盾、沖突。而且從客觀上來說也是行不通的,即使如此我們也不宜一票否定。我們應該尊重彼此間的個體差異,為他們創(chuàng)造一些嘗試的機會。如果他們的立意確實錯了讓他們接受一些現(xiàn)實性的教育也是值得的。更重要的是:源于生活的多重性,多方位性及多角度性,他們所看到的往往是我們沒有能看到的。他們所擁有的基本素質也可能是我們沒有能及時發(fā)現(xiàn)的。而最終的結果恰恰證明了他們是正確的。
  ●認可是指對被教育者的信任與贊賞。不管他們在學習、生活中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與結果,我們認定他們是優(yōu)秀的。之所以出現(xiàn)一些不盡人意的問題,是他們遭遇到了不利于學習,生活,成長的各類因素。站在這一角度與立場教育,指導孩子,可以讓我們冷靜,客觀地分析孩子們的是是非非。接下來我們再幫助他們化解生活,學習中的困難,障礙,鏟除不利于他們學習,生活的不利因素。我們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
  ●分辨是指對被教育的思想,行為的分析,辨別,他們思想、行為的產(chǎn)生原因,路徑,其中的合理性與可行性。其成敗概率,所要承受的壓力與負荷,所能獲得的最大價值等等。我們知道:孩子們每一天都在進步,每一步的進取必然是受其思想與行為所支配。沒有哪一個人是糊糊涂涂地獲得成就的。但誤入歧途的孩子卻個頂個的糊涂,因為他們缺少分辨性的教育。
  ●換位是促進教育的實施,我們打著麻將,看著電視,嗑著瓜子卻要求孩子去學習去做作業(yè),孩子磨磨蹭蹭想做不做,要去不去。是孩子不聽指導嗎?是孩子懶散嗎?孩子在學習中遇到困難得不到及時的指點,尋求父母的幫助,結果是父親推母親,母親推父親,推來推去推得孩子垂頭喪氣。如此的教育必然導致孩子漠視父母的指導,久而久之形成不聽話的結果。
  ●理性是我們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孩子固執(zhí)已見,不聽勸解,我們難免會生氣惱怒。如果我們任由情緒的發(fā)泄,此次教育必然是失敗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細致地傾聽孩子的訴說:了解彼此的分歧所在,然后剝繭抽絲地幫助孩子們認識問題的本質,牽引孩子明智地到認識到自己的失誤。自動加以調整,扭轉某些不夠成熟的認識與見解。
  ●溫和是教育的必要手段。兇神惡煞的教育所培養(yǎng)的要么是膽小怕事,唯唯諾諾,無主見無立場的木偶人,要么是脾氣爆燥,行為乖張,唯我獨尊,見誰與誰為敵的心態(tài)變異者。有必要說明的是:溫和不是沒有威嚴,沒有威嚴的溫和是不具備感召力與影響力的。溫和所產(chǎn)生的力量可以無所阻擋地剝蝕對方的主張與見解??梢院敛恢M言地說:誰先失去溫和誰先失去陣地。
  ●科學是換種方式。把生硬,僵化的教育轉變?yōu)槿岷停S富的勸解。所謂推、拉不如引。了解對方的嗜好與需求,在原則允許的范圍內給予相應的滿足。不是說推牛下水不如引牛下水嗎?使盡蠻力推牛牛也不動,拿把草走在牛前面,牛就不自主地跟著走了。雖然這個比方不是很貼切,但卻能說明一個道理。使力不如使巧。所謂“巧”技巧也,技巧乃科學。
  ●全面是指我們不是單純地把教育停留地語言這一形式,還需要落實到實際的行為上。督促孩子做作業(yè)是不是切實做了,要求孩子把字練好,字是不是切實練好了。在教育的初始階段,我們就必須幫助孩子們形成說到做到的良好習慣。幫助孩子們形成善于接納,善于行動的實際能力。世間最遠的距離就是心到手的距離。不是危言聳聽,孩子將來的成敗就懸于動與不動之間。

  二、人性化教育的應用

  下面我們應用人性化教育來處理,化解孩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各類各樣的問題吧。對孩子們影響最大貽害最深又最普遍的問題就是:精神渙散,注意力不集中,好動貪玩,做作業(yè)粗心馬虎。據(jù)不完全估計,這種情況在學齡期的少年兒童占有80%,只是程度有輕有重罷了。我們總會誤認為是孩子的問題,其實這不是他們的主觀錯誤,是他們患了一種稱之為“現(xiàn)代文明病”的“感覺統(tǒng)合失調癥”。
  感覺統(tǒng)合失調癥可由多種原因誘發(fā)。比如:現(xiàn)代生活方式的變化,居住、活動空間的狹小,家長的過度保護,以及大量電視刺激,對兒童心理生理發(fā)育均產(chǎn)生了消極的影響,導致大腦發(fā)展不協(xié)調、不平衡。此外,胎位不正、早產(chǎn)、剖腹產(chǎn)、搖抱少、嬰幼兒期活動空間不足、爬行不足、依賴學步車、對孩子太放縱或干涉過度等等都是產(chǎn)生兒童感覺統(tǒng)合失調的主要原因?;加懈杏X統(tǒng)合失調癥的孩子一般表現(xiàn)為:學習成績欠佳、多動、粗心、精神渙散,注意力不集中,脾氣急躁、心理脆弱、交際障礙、肥胖、厭食、膽小、粘人、動作不協(xié)調等等。心理學家把這類情況分門別類地總結,歸納為:聽覺、視覺、觸覺、平衡、本體五大類的感覺統(tǒng)合失調。并分別做了相應的闡述。
  ●聽覺統(tǒng)合失調:表現(xiàn)為經(jīng)常忘記老師口頭布置的家庭作業(yè),或者忘記下節(jié)課帶什么學習用具,他們上課總是東張西望,老師講的知識一點也聽不進去,也不在意家長對他的呼喊,同時,這類兒童的記憶力欠佳。
  ●視覺統(tǒng)合失調:表現(xiàn)為課內課外閱讀時,常會出現(xiàn)讀書跳行,翻書頁碼不對,演算數(shù)學題常會抄錯等等視上的錯誤,從而形成學習障礙。
  ●觸覺統(tǒng)合失調:表現(xiàn)為對別人的觸摸十分敏感,心理上總有一種擔心害怕,易受驚的感覺,在學習與生活中則表現(xiàn)為好動,不安,辦事瞻前顧后,甚至怕剃頭,怕打針,這樣的孩子被家長帶到醫(yī)院請心理醫(yī)生診斷,總以為孩子患了“多動癥”。
  ●平衡統(tǒng)合失調:表現(xiàn)為在學習與生活中,常常觀測不準距離,做事時協(xié)調能力差,甚至穿鞋時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將鞋穿反,由于距離觀測不準,會讓孩子無法正確掌握方向,對事物的興趣逐漸減少。
  ●本體統(tǒng)合失調:表現(xiàn)為在上體育課時不會跳繩,跑步時動作不協(xié)調不準確,*在上音樂課時,常常發(fā)音不準,甚至與人交談,上課發(fā)言口吃等。
  通過對感覺統(tǒng)合失調癥的了解,我想我們大家就會比較體諒孩子們了,接下來我們更迫切地想要了解的是怎樣對感覺統(tǒng)合失調癥加以調整與干預吧。感覺統(tǒng)合失調癥可借助《小海龜感統(tǒng)訓練》中的一百二十項游戲加以改善與調整。感覺統(tǒng)合訓練的最終目標是:
  ●提供給兒童感覺信息,幫助開發(fā)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
  ●幫助兒童抑制和調節(jié)感覺信息
  ●幫助兒童對感覺刺激做出比較有結構的反應,最終目標是達到兒童的綜合能力的提升,如行為能力,組織能力,學習能力,集中注意的能力。
  我們有理由相信,孩子們通過感覺統(tǒng)合訓練,會大幅度地提高綜合素質,善于思索,勤于鉆研。及時化解學習,生活中的各類問題與困難。

  三、迷戀網(wǎng)絡,早戀等問題的分析與化解

  我們知道,孩子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僅僅只是遭遇到感覺統(tǒng)合失調這一單一的問題,還可能出現(xiàn)迷戀網(wǎng)絡,早戀,逃學,不服管教等問題。這些問題都需要分門別類地加以分析與辨別。
  ●孩子迷戀網(wǎng)絡有著多重原因,一方面是缺少家長的陪伴及正確引導,盲目地迷戀網(wǎng)絡游戲,另一方面是網(wǎng)絡游戲的多維刺激,比如:視覺,聽覺及中樞神經(jīng)持久而強烈的興奮刺激。還有就是從眾,好于冒險,喜愛創(chuàng)新的心理趨勢,進出網(wǎng)吧的孩子大多是三五一群,熱烈地交談著自己打游戲的心得體會魚貫而入。另一方面則是以此逃避學習,生活中的苦惱,更主要的是孩子本身沒有建立積極,健康的心理支撐。以虛擬的網(wǎng)絡來填補,充實內心的空虛。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家長應該多陪伴孩子,引導孩子學習相關的電腦知識以及各類軟件的應用,以學習為主要目的,而不是以娛樂,消遣為目的。幫助孩子形成多方面的興趣,這是比較重要的一點,其應用原理就是以健康,積極的興趣擠占不良興趣。另外一點就是多聽孩子傾訴,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幫助孩子排解學習,生活中的各類困難,問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以促進孩子形成接受指導,約束自我的意愿與能力。
  ●關于早戀其實有可能是我們過于敏感。孩子最初的心理狀態(tài)還是處于比較正常的交往?,F(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中缺少同一層次,同一界面的交流,溝通對象,和家長的交流,溝通基本就是接受訓導,很難與對話者獲得一種共鳴。這樣他們就在家庭以外的群體中尋求與自己能夠平等交流,有共同見解的談話對象了。如果交談比較投機必然會加大交談的概率與時長,這樣一來大家包括同學,老師可能會下意識地認為他們是在早戀。接下來是批評,教育,但又缺乏理性,科學的方式方法。最初他們會倍感委屈,時間一長,由外在意識的引導,內在心理的認同,當事人也就不知不覺地往這一方面發(fā)展了。面對隱入早戀的孩子我們應該認可孩子對于情感的需求,不是片面地認為:早戀會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必然影響學習,其實一個人如果得到了情感,精神的相對應滿足就會如虎添翼,激發(fā)內在隱藏的大量潛力。由此形成良性循環(huán)。當然我們也不否認,也有少部分孩子可能不能理性地把握感情的尺度,逾越了正常的范圍,這時我們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設想問題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過程,在保障孩子的人格與尊嚴的同時幫助孩子們矯正認識誤區(qū),及時阻止、遏制不良后果的發(fā)生。
  ●逃學在成績欠佳的學生身上是屢見不鮮的。究其原因大致有兩點:一、看不到希望,又要受到一定的管制,因為某些事件的沖突導致情緒的驟然變化,干脆破罐破摔。二、因為學習成績欠佳,始終得不到老師,同學的尊重、認可,內心感到壓抑,痛苦,自身又無從尋求突破。絕望之際以逃學尋求逃避。應該說逃學的孩子并不是刻意要逃學,但一旦有一次逃學就會形成習慣,稍有不順就以逃學解決問題。這樣的孩子心理上一般比較脆弱,承受打擊與傷害的能力也相對較弱,其父母的基本素質 呈現(xiàn)兩種極端,一是素質較高,自身需要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投入工作,因此沒有過多的時間及時有效地對孩子進行指導,
  ●對于不服管教的孩子我們是喜憂參半。不服管教說明這孩子有個性,不是唯唯諾諾,人云亦云的中庸之人。這樣的孩子一般比較自負,敏感,對自己對他人的要求都比較高。特別強調面子,尊嚴,善于捕捉他人的漏洞。往往在接受教育的時候出現(xiàn)與人抬杠的局面。如果教育者能以自己的博學多識獲得對方的信任與認可,以后的交流與溝通就容易很多。相對平凡的教育者對這樣的孩子宜先感動對方,讓對方看到你的優(yōu)勝之處。在保障對方的人格,尊嚴的同時委婉地與對方交談,效果也會很好。切忌簡單,粗暴,所調“玉不琢不成器”,但“琢”得小心謹慎,不能刀辟斧削地亂來。這樣的孩子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膽大無忌,可能是越不能做的他越要做,所以很容易受不良習性的影響與誘導。這是讓我們深感憂慮的一面,很多誤入歧途的孩子大致就是這一類型的。因為機緣,因為某些難以預知與控制的事件而犯下無以彌補的過錯。

  四、簡述學習框架,人體生物節(jié)律周期、心理意識

  學習框架就像是個魔術棒,在小學階段,男生遜于女生。但在初中,高中后男生卻遙遙領先。這種狀況就是學習框架所起的作用。女生比較善于聽從父母的教導,也就獲益于父母幫助她們打下的學習框架。男生不太善于接受父母的指導,督促,不能完整地接受父母幫助他們打下的學習框架。因此影響了對知識的吸收,消化。無形中形成了遜于女生的局面。但到了初中,高中時。情況卻不同了。因為男生自己打下的框架可以隨著學習內容的擴充而相應擴大,框架越大越能容納學習內容。女生卻不然,她們所取得的成績取決于父母給她們打下的框架的大小,往往在初中就不夠用了,但她們卻不善于自己擴充,這樣就嚴重地影響了對知識的吸收與接納。所以她們往往是事倍功半。
  人體生物節(jié)律周期是指人從出生開始其智力、情緒、體力都按照高潮期-臨界期-低潮期的順序,循環(huán)往復地發(fā)生周期變化。情緒的變化周期是28天,體力的變化周期是23天。智力的變化周期是33天。每個周期的中間兩三天,人的智力、情緒、體力都不穩(wěn)定,這幾天被稱為臨界日。臨界日以前的半個周期是高潮期,臨界日以后的半個周期是低潮期。
  了解了生物節(jié)律周期我們就很容易解釋為什么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一直比較好,但某一次卻有所滑波,有的孩子平常成績平平,關鍵時刻卻出人意料地考出了好成績。其實,這都是人體生物節(jié)律周期所起的作用。前者可能遭遇到了人體生物節(jié)律周期的臨界期,后者則可能是巧遇人體生物節(jié)律周期的高潮期。因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不同的生物節(jié)律周期可以形成不同的結果。人體生物節(jié)律周期除了在關鍵時刻起決定作用外。在平常的學習與生活中也同樣會左右我們的得失成敗。讓人甚感惋惜的是:一般是負面作用。在與學生交流,溝通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很多的學生會因為一次,兩次的學習成績考的不怎么理想而否定自我,看不到自己的優(yōu)勢。導致屢次發(fā)揮失常。而這時父母,老師不能給予應有的體恤與維護,只是盯著學習成績做文章,有的家長甚至呵斥,責罵不已。給本已痛苦不堪的學生造成更為嚴重的精神,情感上的傷害。慢慢也就無心學習,破罐破摔了。鮮有其人能夠因為一兩次考的比較好而建立相應的信心,樹立對學習的興趣。持續(xù)保持學習的最佳狀態(tài)。
  了解了人體生物節(jié)律周期對人的影響,我們也不可以過度渲染這一因素對我們的制約與輔助。因此對負面的影響誠惶誠恐,或者過分期待輔助性的作用而不思進取。其實我們應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如果肚里沒貨就是天天都是高潮期也沒用,而我們對自己充滿信心與斗志,就是遭遇低潮期也不用憂慮,因為人體生物節(jié)律周期也是欺軟怕硬的。主要對那些信心不足,平時學習不夠扎實的現(xiàn)象才能興風作浪。也沒有什么好害怕的。我想那些考上大學,建樹自我的人士不會每次都能巧遇人體生物節(jié)律周期的高潮期吧。
  心理意識對人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我們常??梢月牭接屑议L說:某某命好,養(yǎng)的孩子會學習,我的命不好,養(yǎng)的孩子不會學習。或者干脆說:這孩子有讀書的命,那孩子沒有讀書的命。結果會讀書的孩子得到良性刺激,更加熱愛學習。因此形成良性循環(huán)。“不會讀書”的孩子得到消極的暗示,也就無心學習。陷入惡性循環(huán)無以自拔。其實所謂:“讀書的命”,“不會讀書的命”都是一種心理意識。不同的心理意識造就了不同的實際結果。一個小故事更加佐證了心理意識對人的正負面影響。
  在美國的哈佛大學,有位叫羅森塔爾的心理學教授,他相繼做了兩個試驗。第一個試驗是把一群老鼠隨手分成兩組交給兩個飼養(yǎng)員。對第一組老鼠的飼養(yǎng)員說:這是一群非常優(yōu)秀的老鼠,你要好好喂養(yǎng)。對第二群老鼠的飼養(yǎng)員說:這群老鼠沒有什么特色,你只要不讓它們死了就行。幾個月后,教授查看兩組老鼠的生長情況。結果發(fā)現(xiàn):第一組老鼠在捕食,毛色的光澤度,抗病能力,抵御天敵的靈敏度等方面遠遠優(yōu)于第二群老鼠。接下來,教授又到一鄉(xiāng)村小學做了個試驗。在某一班級,他隨手抽出二十份試卷,對老師說:這是二十位非常優(yōu)秀的學生,將來必然有很大的出息。二十年后,教授對這二十位學生一一做了隨訪。發(fā)現(xiàn)當初的二十位學生個個都成了精英。無論商界,政界或者其他領域他們都占據(jù)著至關重要的位置。
  這個故事啟發(fā)我們認識到:一個人的進步與發(fā)展除了內因起作用外,外援性的支撐也是舉足輕重,不容忽視的。我們家長對這個問題是需要有所思索的。因為我發(fā)現(xiàn):我們習慣于空洞無物,干巴巴的訓導孩子們:你要努力學習,學好了才能考上大學,考上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我們對于學習不理想的孩子總是強調他們主觀不努力,譴責他們懶惰,不思進取。并煞有其事地教導他們:外因只起推動作用,內因才起決定作用。卻沒有意識到:本應起推動作用的外因往往只是對孩子們的呵斥與否定,結果導致外因所起的并不是推動作用而是壓制作用。試問:被壓制的孩子能獲得良好的學習成果嗎?
  教育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而人與人之間又有很大的個體差異。這就形成了教育不可模式化,單一化的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