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孩子“偷竊”行為的原因

導致孩子“偷竊”行為的原因

導致孩子“偷竊”行為的原因

  幼稚舉動導致“偷竊”:幼兒在幼兒園看到可愛的玩具,愛不釋手,入迷,就把小玩具放在口袋里了。回到家媽媽問他為什么把幼兒園的東西帶回家,有的孩子講不出道理,媽媽就認為孩子染上了偷竊惡習。而實際上,這時的孩子的道德概念尚在萌芽階段,只覺得東西好玩,覺得好玩具應該與自己在一起。強烈的吸引使孩子抑制不住欲望,就會把喜歡的東西帶回家,甚至有的孩子完全是下意識行為,東西帶回家,自己還不知道是怎么放在兜里的?! ?p />

  無意成習慣導致“偷竊”:父母在家亂放錢財,子女當父母不在家的時候,由于急需買某個學習用品或要繳老師規(guī)定的活動費用,在未征得家長同意的情況下拿了錢,結果父母沒有發(fā)覺,孩子也忘記告訴父母,久而久之,從開始無不良動機發(fā)展到外面亂花。

  表現(xiàn)自己導致“偷竊”:孩子錯誤地理解勇敢行為,認為敢于在別人不知道的時候把東西拿到手是“英雄”行為,可以在同伴面前顯示自己的“聰明”,把偷拿的東西,與同伴共享,表達自己是有“義氣”的人。這種偷竊是始于道德觀認識上的錯誤而產(chǎn)生的?! ?/p>

  泄私憤導致“偷竊”:兩個學生因故吵架斗嘴,老師不公正地只批評一個學生,這個學生憤憤不平,就偷偷拿走了那位同學的鋼筆。他的本意不是偷竊,只是為了報復。但最終覺得鋼筆很好使,就留了下來。并覺得心安理得?!?/p>

  拾物不還發(fā)展為“偷竊”:有些孩子由于從小受到的引導不夠,偶爾拾到了物品錢財,不是交還給老師、家長,而是自己用了,并逐步發(fā)展為去偷拿同學的小東西。也有時,別的同學的東西放在他身邊忘記拿了,被他無意中拿回家,也不還給別人。甚至還有的小孩為了出別人的“洋相”,開玩笑拿走同伴的東西,由于東西適用而留下了,慢慢養(yǎng)成壞習慣?!?/p>

  兒童是非善惡的標準與社會成人有很大不同。“偷竊”行為的初始動機并非一定是不道德的,起碼孩子本人沒意識到是不道德。所以,家長要幫助他們改掉這種習氣,必須從研究形形色色的“偷竊”動機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