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文 詹天佑 說課 教學資料
語文課文 詹天佑 說課 教學資料
一、教材概況
全日制小學語文五年制第十冊第七組中的首篇課文一《詹天佑》,講的是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事,說明他是一位杰出的愛國工程師。文章按照先概括介紹,再具體敘述的方法來安排材料。在具體敘述的段落里,又是按照事情發(fā)展的順序進行寫的。針對本單元訓練點“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落實課文二、三重點段,突破“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這些難點,確定本文的教學目標為: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用“阻撓”、“主持”造句;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懂得讀文章要注意當時當地的情況,精講第二、三兩段;理解全文,認識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課時安排:兩課時。課前準備:詹天佑像;“人”字形線路圖,硬紙剪成的火車模型:閱讀有關介紹詹天佑事跡的書。
二、教程設計
在揭示課題,明確要求,初讀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huán)節(jié):
1.找出中心句,理解文章思路。
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找出本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國杰出的愛國工程師?!辈⒁源藶榫€索,讓學生找出詹天佑的杰出與愛國具體體現(xiàn)在哪件事上。(主持修筑京張鐵路之事)接著,想想這部分的前后各寫了什么?學生以此作為分段的依據,理清文章的思路。
2.給合訓練點,講讀第二段。
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圍繞詹天佑“在怎樣的情況下主持修筑京張鐵路的?”這一問題,抓“阻撓、要挾、嘲笑”的分析,從“阻撓、要挾、嘲笑”的意思理解,該是怎樣阻撓的?阻撓不行就要挾,怎樣要挾?目的是什么?以及嘲笑什么?結合訓練點深入理解這一段。
3.突破難點,講讀第三段。
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張鐵路之事,課文第三段選擇了三方面的典型材料,即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后兩方面的學習是課文的難點。如何讓學生在理解“勘測線路”之后,運用這種方法,自學“開鑿隧道”與“設計人字形線路”兩部分內容,讓學生在學習上真正起到主體作用?先談“勘測線路”這一部分的教學設想。
(1)詹天佑在勘測線路時遇到哪些困難?
(2)他是怎樣克服的?
(3)概括說話,從詹天佑勘測線路的表現(xiàn),說明了什么?
“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運用上面的方法進行自學即“勘測線路”這一訓練方法提出的三個問題,讓學生自己搞懂這兩部分的內容。也就是詹天佑在“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時遇到哪些困難?又是怎樣克服的?從中說明了什么?不過,這里的難點,學生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
(1)中部鑿井法是怎么回事?
(2)火車在“人”字形線路中怎么上坡?
由此設計了這樣的教學過程來突破難點:
中部鑿井法:
a.開鑿隧道一般采用什么方法?(在黑板上掛兩端鑿進的平面示意圖,目的是讓學生搞清鑿井的與鑿進的不同之處。)b.學生讀“中部鑿井法”的內容。c.學生在玻璃片上畫出平面示意圖。(注意讓學生畫,自己動手操作。)d.評議學生畫的示意圖??赡艹霈F(xiàn)學生將山畫得太高,像居庸關的山勢,要求再讀課文后修改。
“人”字形線路。a.出示“人”字形線路圖和剪好的火車模型;b.學生根據書上的說明上臺演示;c.說明兩個火車頭推拉的情況,并展開討論。這樣,難點容易突破。
4.反復朗讀,激發(fā)民族自豪感。
從京張鐵路修筑成功,驗證了詹天佑杰出的才能和對祖國的熱愛。通過反復朗讀從中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勵學生刻苦學習,為祖國建設作出貢獻。
三、設計意圖
1.抓中心句展開教學,體現(xiàn)訓練的整體性。
緊扣中心句中的重點詞“杰出”、“愛國”來組織教學,自始至終環(huán)環(huán)緊扣這兩個詞講讀課文,從中落實訓練點,突破其難點。這樣,課文的主鏡頭相當突出,教學思路也非常清晰。教學上能形成一個整體,學生易于掌握,體現(xiàn)了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教學原則。從設計的程序看,有其訓練的整體性,也抓住了教材的特點。
2.探求方法,培養(yǎng)能力,體現(xiàn)訓練的主體性。
其一,在“勘測線路”中設計的三個問題,設計意圖為:
第一個問題讓學生結合單元訓練點找有關語句給予解決。第二個問題的訓練,學生通過讀讀、劃劃、議議來落實語言文字訓練,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如讀的方面,抓“精密”與“周密”比較,“大概”、“差不多”的說法可能造成怎樣的后果,“經常勉勵”等等,讓學生從中體會到詹天佑對工作的嚴格要求;做的方面,如“親自”、“始終堅持”、“請教”,并結合當地的情況:“狂風怒號”、“黃沙滿天”、“翻山越嶺”來理解,體會其中工作的一絲不茍;而他想的方面“中國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條鐵路”、“譏笑”等等,體會其強烈的責任心和愛國之情。
這樣設計的另一個目的是:從詞句的層層剖析中,注意了詞與句間的聯(lián)系,用辯證聯(lián)系的觀點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體會內在的思想性中培養(yǎng)學生分析、概括、綜合問題的能力。
其二,將教學第一部分“勘測線路”所提出的三個問題和自學兩方面內容的方法,使學生覺得有方法可循。既是一種學法指導,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其三,在后兩部分上,讓學生看示意圖,在讀課文畫示意圖及自己修改的基礎上,在學生想不明白之際,教師再提示一下。學生在動手操作,動腦動口中啟發(fā)了想象,而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此時的教學上都處于主動的位置上,而且學生的思維也一直處在活躍的狀態(tài)。這無疑能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很大發(fā)展,能力也能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培養(yǎng)。
四、教學特色
本人在教學中借鑒情境教學的一些做法,作了新的探索:
在抓中心句教學的同時,遵循情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通過“誘發(fā)、發(fā)展、升華”三個階段,使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充實起來,完善起來。讓學生與作者共呼吸,共命運,以激起學生思想感情上的共嗚,使其受到深刻的教育,這是本文教學的一大特點。
1.情感的誘發(fā)。教學開始,簡介時代背景:中國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之后,常受外國列強的侵略。特別到清朝末年,清政府更加軟弱無能,帝國主義的氣焰更加囂張。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政府準備修筑京鐵路。由于這條鐵路是聯(lián)結華北和西北的交通要道。誰取得這條鐵路的修筑權,誰就可以進一步控制我國的東北。在關系到國家尊嚴的關鍵時刻,詹天佑毅然接受這個任務。此時,學生對詹天佑的愛國之情有了一定的感受,也產生了學習這篇課文的欲望,學生的情感也由此得到了誘發(fā)。
2.情感的發(fā)展。學生情感的發(fā)展與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是分不開的,而語言文字正是文章思想感情的載體。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著重理解二、三兩段,通過對文中重點詞句的品析,學生不僅深刻理解文章的內容,同時也深化了情感體驗,在層層的剖析中,學生的情感也得到了發(fā)展。
3.情感的升華。學生對詹天佑在這樣的情況下主持修筑京張鐵路,從中領會其杰出和愛國。那么,在學生的心中已樹立了詹天佑光輝形象。課文第四段中講到的提前竣工,人們設立的詹天佑銅像,外賓的贊嘆等等。學生從心底里喚起對他的尊敬、崇拜之情。通過對課文的反復朗讀,學生的情感得到了升華,達到了以情育人的目的。
遵循情感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課堂教學中,有其嚴密性:情感的三個隊段,缺一不可;抓課文的情感因素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這樣做的目的是,將語言文字和學生的情感體驗結合起來。這將極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學生積極的思維。這樣,學生樂學、易學。
總之,根據教材特點抓中心句展開教學,扣重點詞語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有其一定的整體性;把學生的情緒激發(fā)起來,嚴格遵循情感的規(guī)律,有一定的嚴密性;而在學法上的運用,體現(xiàn)其舉一反三,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有其一定的自主性。在讀讀、劃劃、議議、畫畫的過程中,通過動口、動手、動腦,在課堂上真正地做到動起來。在綜合的訓練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fā)展,能力得到了培養(yǎng)。
- 語文課文 田忌賽馬 第一課時說課設計
- 語文課文 小小的船 說課稿 教學資料
- 語文課文 草船借箭 說課稿 教學資料
- 語文課文 北大荒的秋天 聽課評析 教學資料
- 語文課文 驚弓之鳥 說課稿 教學資料
- 語文課文 豐碑 說課文稿 教學資料
- 語文課文 登山 說課 教學資料
- 語文課文 苦柚 教學概說 教學資料
- 語文課文 驚弓之鳥 說課稿 教學資料
- 語文課文 精彩的馬戲 說課稿 教學資料
- 語文課文 數星星的孩子 說課設計之一 教學資料
- 語文課文 詹天佑 說課 教學資料
- 語文課文 廬山云霧 第二課時說課 教學資料
- 語文課文 海底世界 說課設計 教學資料
- 廣州租房合同
- 另一種寂寞
- 現(xiàn)在的孩子為何這樣固執(zhí)
- 12《失物招領》
- 一次有趣的燒烤_小學生作文:四年級
- 運用多種形式加強幼兒環(huán)境教育
- 小班社會領域教案《環(huán)保天使》反思
- 電商朋友圈文案32句
- 職業(yè)教育宣傳創(chuàng)意朋友圈文案33句
- 建材磁磚品牌朋友圈文案/建材瓷磚店面形象朋友圈文案34句
- 一年級下我多想去看看教學說課稿課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