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學《蝌蚪寶寶是怎樣長大的》教案反思
中班科學《蝌蚪寶寶是怎樣長大的》教案反思
1、中班科學《蝌蚪寶寶是怎樣長大的》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了解小蝌蚪到青蛙的生長過程,能用身體動作表現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2、養(yǎng)成觀察事物細微變化的習慣,能把自己對小蝌蚪變青蛙過程的猜想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
3、喜愛青蛙,初步具有保護青蛙的意識。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6、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7、嘗試用線條記錄實驗結果,并能用恰當的詞匯進行描述。
活動準備:
1、 知道青蛙的外形特征,了解它是人類的朋友。
2、 小蝌蚪變青蛙的VCD一張,《小魚與水草》錄音帶一盒。
3、 記錄卡片每人一張,彩色筆每人一支。
活動過程:
1、 導入主題,介紹記錄卡片
引入:(小朋友們,我們的生物角里有很多的小蝌蚪,大家是不是經常去看它們、照顧它們啊?小蝌蚪長大會變成什么?)
介紹記錄卡片:(小朋友們有的通過觀察生物角的小蝌蚪,有的聽爸爸媽媽說,自己心里對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都有了想法,下面請小朋友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或自己猜想的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畫下來。)
出示卡片:(老師已經給小蝌蚪畫好了“家”,我們數一下,小蝌蚪有幾個家)
手從左到右指著框框(對,共有5個“家”)(有的小朋友認為小蝌蚪變成青蛙很快,覺得3步或4步就夠了,沒關系的,小蝌蚪的家可以空出來,你認為要幾步就畫在幾個框框里。還有有的小朋友可能不會畫完整的青蛙,那畫個青蛙的頭表示,只要你自己知道圖畫代表的意思就可以了,畫地不好沒關系。在卡片的下面寫上學號,不會寫的可以舉手請老師幫忙。)
提要求(小朋友在畫的過程中不要看別人怎么畫,也不要討論,自己動腦筋,每個人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樣。起立,拿起小椅子,輕輕地坐到位置上。)
2、幼兒在記錄卡片上完成猜想過程(這里基本不進行指導,只鼓勵幼兒把這個過程完成)
3、講評卡片,組織討論。
選兩張錯誤的卡片,請完成該張作品的小朋友講一下。
選一張正確的卡片,請完成該張作品的小朋友講一下。(后來此步驟沒完成)
在小朋友講自己的猜想時不進行“對與錯”的評斷。
組織討論(有的小朋友認為小蝌蚪是先長出前腿再長出后腿,有的小朋友認為青蛙一下子就長出了四條腿。有這么多不同的意見,現在請小朋友想個辦法來說明你自己的看法是對的。)
教師引導小朋友回憶過去的觀察經驗,解決本次活動認知上的難點——小青蛙是先長前腿還是后腿,還是四條腿一下子就長出來了。(我們生物角的小蝌蚪是不是都一樣的?有沒有小朋友看到過只長了兩條腿的小蝌蚪?請看到過的小朋友講一下長兩條腿的小蝌蚪長的是前腿還是后腿。)
在順利解決此難題的基礎領幼兒蛙跳著離開教室自然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新《綱要》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引導幼兒看一看、聽一聽、說一說、學一學、玩一玩等多種感官的參與,幼兒不知不覺對小蝌蚪的成長變化產生了興趣。而游戲體驗法,使幼兒在玩的過程中體驗小蝌蚪慢慢長大的快樂心情,進一步產生關愛小動物的情感。
2、中班科學教案《蠶寶寶長大了》附反思
活動目標
1、利用布袋探索與動物相關的多種玩法,體驗創(chuàng)造性玩袋的樂趣,發(fā)展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2、通過游戲“蠶寶寶長大了”,了解蠶——蛾的演變過程,發(fā)展幼兒肢體的柔韌性、靈活性、協調性。
3、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意識。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讓幼兒學會初步的記錄方法。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布袋若干、自制桑葉若干 、鈴鼓一個、錄音機、磁帶。
2、知識準備:幼兒了解“蠶吃桑葉——蠶吐絲——蠶結繭——蠶變飛蛾”的過程。
活動過程
一、準備活動
1、聽音樂,練習身體的基本動作。
2、介紹活動材料,激發(fā)活動的興趣。
二、探索活動
1、幼兒自由探索布袋的多種玩法,體驗創(chuàng)造性玩袋的樂趣。
2、在教師是指導下,相互交流示范各自利用布袋的玩法。
(1)單人用布袋模仿小動物。
(2)兩人、三人、多人合作用布袋模仿小動物。
3、對幼兒的表現做積極的評價。
4、師幼共同回憶蠶的生長過程,稍做休息。
三、游戲《蠶寶寶長大了》
1、蠶吃桑葉——利用桑葉的不同位置,調節(jié)幼兒的活動量,引導能力強的幼兒吃較遠的桑葉。
2、蠶吐絲——幼兒慢慢將身體收縮,鉆入布袋中,可反復多次。
3、蠶結繭——幼兒將身體完全鉆入布袋中,縮成一團,練習團身滾動。
4、蠶變飛蛾——幼兒模仿飛蛾的動作,四散跑。
四、放松活動隨音樂做“蠶蛾飛”放松身體。
活動結束
將布袋放在活動區(qū)內,供幼兒進一步探索練習。
教學反思:
我班從4月中旬開始養(yǎng)蠶寶寶了,到現在蠶寶寶已經生長進入產卵階段。整個過程中,幼兒一直參與觀察、飼養(yǎng),有了豐富的生活經驗。
今天的活動中,我首先和小朋友一起邊談話邊看PPT圖片,回憶蠶寶寶的一生。在看圖片時,同時豐富了很多關于蠶寶寶的知識,如:“蟻蠶”、“蠶蛹”、“休眠”、“蠶齡”、“昆蟲”等。有了圖片的幫助,幼兒能夠理解起來也較為容易。
在此基礎上,幼兒給蠶寶寶的一生排序。給他們蠶寶寶的各生長階段的圖片和照片,幼兒將它們按照順序排序,5組幼兒排出5中形式,有長條形的,有圓形的,一組幼兒合作完成,很快都順利完成了,其中有兩組稍微有些錯誤,其他組完全正確。從排序表上可以清晰地看出:蠶蛾產下的卵→孵蠶→變蛹→化蛾,又將完成新一代的循環(huán),這就是蠶的生活史。
最后的下棋,幼兒最喜歡了。通過觀察,幼兒很快理解格子上所畫標記的含義:前進2步、后退2步、停止一次、回到起點。其中,幼兒又一次豐富了養(yǎng)蠶知識,如:蠶寶寶不喝水、不曬太陽等。幼兒分成男孩、女孩組,各派代表參與走棋、甩骰子,幾個回合下來女孩組勝利,她們歡呼雀躍,男孩失利,他們很不甘心。
幼兒對棋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出示了空白的棋盤,請他們下次自己來畫標記,設計規(guī)則,活動結束。
整個活動幼兒都能保持較高的注意力積極地參與,特別是排序和下棋,幼兒更是興奮,最大限度調動了幼兒的觀察力、思維力和動手能力。幼兒在看看說說、排排玩玩中,豐富鞏固了幼兒對蠶寶寶的知識,培養(yǎng)了幼兒對小動物的關愛之心,激發(fā)了幼兒對棋類游戲的興趣。
3、中班科學教案《小蝌蚪變青蛙》含反思
活動目標
1. 產生對小蝌蚪的愛護之情。
2. 能用身體動作表現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3. 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掌握其生長變化的過程。
4.培養(yǎng)探索自然的興趣。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重、難點
重點:了解小蝌蚪 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
難點:掌握小蝌蚪生長變化的過程。
活動準備
1. 飼養(yǎng)的小蝌蚪若干。
2. 小蝌蚪變青蛙的視頻、ppt
3. 小蝌蚪成長的操作圖片4套。
活動過程
一、觀察實物,了解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和生活習性
導入語:聽《小蝌蚪找媽媽》的歌曲進入活動室。
春天來了,青蛙媽媽帶著小蝌蚪到小河里來游泳了。小朋友請看,小河里是什么?
師:對,是小蝌蚪,小朋友請看,小蝌蚪長得什么樣子?幼兒觀察放在活動室里的蝌蚪,引導幼兒觀察,討論。
問:1.小蝌蚪長的什么樣子?
2.什么顏色?
3.它生活在那里?
4.小蝌蚪吃什么?
5.是怎樣游泳的?
請小朋友學一學小蝌蚪游泳的樣子 。
小結;小蝌蚪長著黑黑的大腦袋,細長的尾巴,圓圓的身體,生活在水中,吃水藻、水中的浮游生物、面包屑等。
二、觀看PPT,探索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1. 探索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問:小蝌蚪長大了變成誰呢?(青蛙) 看:PPT2
青蛙媽媽長得什么樣子?PPT3,頭上有什么?披著什么顏色的衣服?露出什么顏色的肚皮?
小蝌蚪與青蛙有什么不同呢?( 顏色、尾巴、腿、生活方式、游泳姿勢)
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師邊放PPT邊講述蝌蚪變青蛙的過程)卵PPT3 ——蝌蚪PPT4-——長后退ppt5 ——長出前腿PPT6——尾巴變短消失——青蛙PPT7.
象青蛙這樣,及生活在水里,也生活在陸地上的小動物叫兩棲動物。
2. 引導幼兒排出蝌蚪變青蛙的生長順序圖。
老師準備了一些圖片,逐一出示,師打亂順序,請幼兒貼在背景圖上。
講評幼兒的排圖 。
孩子們都排對了 ,看青蛙媽媽產下的卵——變成蝌蚪——先長出后退——再長出前腿——尾巴變短——成蛙(青蛙)—— 欣賞(變化過程PPT)
三、觀看視頻,模擬游戲,鞏固對小蝌蚪的生長過程的認識。
玩法:師拿圖片,幼兒做相應的動作。卵(幼兒蹲下,雙手抱腿,頭低下,做圓圈狀) 蝌蚪(幼兒做蝌蚪游泳狀) 長出后退(幼兒伸一伸后退,蹬一蹬),長出前腿(伸出胳膊作游泳狀),青蛙(雙手叉開,做青蛙跳)。
聽音樂玩一次游戲。
四、探討青蛙的本領,激起幼兒保護青蛙和愛護小蝌蚪的美好情感。
青蛙有什么本領呢?我們應該怎樣保護青蛙呢?
師小結:青蛙不僅會唱歌,還會捉害蟲,保護莊稼,所以我們不要捉小蝌蚪和青蛙,不讓壞人傷害它。我們今天捉到的小蝌蚪也要送到小河里,讓它長大變成青蛙。
五、活動延伸。
變成青蛙幫農民伯伯捉害蟲。(聽音樂《小青蛙找家》出活動室)。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huán)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yǎng)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4、中班科學教案《蝌蚪變青蛙》含反思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活動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長過程;
2、在了解青蛙的過程中激發(fā)幼兒保護青蛙的情感。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青蛙以及小蝌蚪圖片、青蛙的叫聲、小蝌蚪找媽媽課件、青蛙成長過程圖、視頻音樂《小青蛙》、幼兒每人一份青蛙成長袋、青蛙頭飾)
活動重難點:
掌握青蛙變化過程中的6個主要過程
活動流程:
激發(fā)興趣——經驗再現——欣賞故事——討論交流——游戲鞏固——音樂律動——活動延伸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1、師:小朋友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小客人與我們大家一起活動,它是誰呢?快來聽一聽吧!”
2、多媒體課件演示并播放小青蛙的叫聲,幼兒猜出小青蛙。
3、課件演示小青蛙吃害蟲的動態(tài)圖片激發(fā)幼兒興趣。
(二)提出問題,引出質疑:
1、師:孩子們,你們知道青蛙小時候是誰嗎?幼兒說一說。
2、多媒體課件出示蝌蚪圖片,引導幼兒觀察:小蝌蚪長得什么樣?幼兒觀察并說出小蝌蚪的特征。
3、出示青蛙圖片:小青蛙長得又是什么樣子呢?幼兒說出青蛙的特征。
4、師:真奇怪,小蝌蚪和小青蛙長的一點也不像,這是怎么回事呢?
(三)課件演示并欣賞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引導幼兒觀察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身體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是怎樣變化的?
1、多媒體課件演示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引導幼兒觀察青蛙的變化過程。
2、幼兒討論交流:青蛙的變化過程
3、重點討論青蛙前腿與后腿長出的先后順序
(四)再次通過播放課件驗證小蝌蚪找媽媽過程中身體的變化,幼兒觀察。
(五)排隊游戲鞏固:幼兒按照已有經驗把青蛙的生長過程按序排列出來,教師巡回指導。
(六)總結活動:多媒體課件演示青蛙成長過程圖并總結青蛙生長過程。
(七)音樂律動:小青蛙(多媒體演示)
1、教師與幼兒分別帶青蛙頭飾聽音樂律動;
2、提問幼兒:通過歌曲了解到青蛙有哪些本領?激發(fā)幼兒愛護青蛙的情感
3、教育幼兒青蛙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都要要保護小青蛙。
(八)活動延伸:今天我們了解了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他的本領,你們喜歡他嗎?你還喜歡哪些小動物,它們的生長過程又是怎樣的呢?快去做一個調查吧!
教學反思:
首先從教學選材上來說,我的這節(jié)活動是從幼兒興趣出發(fā)的,而且是在幼兒的討論質疑中產生的,所以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的參與性與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所有孩子都踴躍地參加了本次活動,其次從教學過程的設計環(huán)節(jié)來看也是比較合理的、科學的,我先通過幼兒的聽覺讓它們猜出小青蛙激發(fā)幼兒興趣的同時我又科學利用教學課件為幼兒提供了直觀形象的畫面讓幼兒對青蛙的生長過程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為了讓他們進一步鞏固提升,我有設計了排隊游戲鞏固這一環(huán)節(jié)進一步提升了幼兒對青蛙生長過程的掌握,最后為了激發(fā)孩子們保護青蛙的情感,我采用動靜結合的方法通過律動輕松地完成了第二個情感目標,總體上活動效果非常好,孩子們在輕松愉快的過程中順利完成了活動目標。不足的是:在排隊游戲這一環(huán)節(jié)過程中個別孩子根據已有經驗以及他們觀察、發(fā)現和想象所得,排出了不同的順序,雖然不符合邏輯規(guī)律,但每一種排法都體現了幼兒的智慧,我不應該否定他們的思維,而應該及時鼓勵并引導他們排出正確的順序。
5、中班科學教案《動物是怎樣睡覺的》含反思
設計思路:
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喜歡動物是幼兒的天性,但幼兒缺少和動物接觸的機會,通過這個活動,讓幼兒了解幾種小動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習性,同時通過飼養(yǎng)和管理幾種小動物,增強幼兒的責任感,讓幼兒有一種對生命的體驗。
活動目標:
1激發(fā)幼兒進一步了解動物的愿望,愿意親近小動物,加深對小動物的關愛。
2培養(yǎng)幼兒觀察探索的興趣,讓幼兒運用各種感官,初步了解自己喜歡的幾種小動物的睡覺方式,初步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性。
3知道動物是人類的好朋友,體驗幫助別人的快樂。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重點:
了解幾種小動物的睡眠方式活動難點:能用完整的語句敘述幾種小動物的睡眠方式
活動準備:
1提前請家長協助搜集有關動物睡眠的資料
2故事圖片磁帶各種動物頭飾。
活動方法:
講解法、探索發(fā)現法、游戲法
活動過程:
1、 以談話形式導入活動。
教師:今天中午,小朋友們都睡覺了嗎?
幼兒:睡了
教師:那你知道自己睡覺的時候是什么樣子的嗎?(肢體動作提醒幼兒舉手發(fā)言)
教師:老師幫你們拍了幾張照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教師:人要睡覺,那動物會睡覺的嗎?
教師:你看過動物睡覺嗎?它們是怎么睡覺的?
2、交流經驗,了解小動物的睡眠方式
教師:老師準備了一些動物的圖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說一說它們是怎樣睡覺的。
幼兒欣賞動物的圖片,猜一猜,動物睡覺的方式。
3、播放PPT課件,幫助幼兒了解動物睡覺的方式。
教師:剛才小朋友們猜的對嗎?我們來看一看。
教師:這些小動物睡覺的樣子一樣嗎?誰來說說,動物們睡覺有哪些樣子。
4、模仿動物睡覺的方式,鞏固幼兒的認識。
教師:動物睡覺的方式真有趣,剛才我們看到的動物有哪些睡覺的方式?
教師:那我們來學一學。
5、游戲活動。模擬動物睡覺的方式。
教師:請小朋友們,把動物圖片貼在衣服上,上前走一步,找一個空的位子站好。
教師交代游戲規(guī)則: 教師扮演狐貍,每個小朋友看清楚自己身上的小動物圖案,聽音樂,來模仿所扮演的小動物的走路和叫聲。音樂一停,“小動物”馬上做睡覺的動作,不能動,誰做錯了動作或者動了,就要被拖進狐貍洞播放,舒緩的音樂
教師:今天,我們知道了這些小動物睡覺的樣子,你覺得有趣嗎?自然界還有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它們睡覺的方式,也很特別,請小朋友們回家后,繼續(xù)去觀察,小動物睡覺的方式。
6、延伸活動
請幼兒到活動區(qū)繼續(xù)探討小動物的有關知識,豐富幼兒的認識。
教學反思:
我們班養(yǎng)了兩條小金魚,一天早上,姚辰宇對著我大喊:“老師兩條小魚死掉了,它們一動都不動了?!蔽易哌^去一看,兩條魚確實一動都不動,不過它們并沒有肚皮朝天,于是我對他說:“小魚應該是睡著了吧?!睕]想到,姚辰宇觀察的很仔細,他說:“睡覺了,那它的眼睛為什么是張開的呢,肯定是死掉了吧?!庇谑俏覀冊囍们敏~缸,看看金魚是否還活著,受到驚嚇的金魚,立刻游了起來。這時姚辰宇很驚奇,他對著別的小朋友說:“我剛才看到金魚在睡覺,可是它的眼睛是睜開的?!绷硗鈳讉€小朋友聽說后,馬上跑過來看。我看到孩子們對小金魚睡覺是睜開眼睛的事情,這么感興趣,于是想,是不是可以設計這樣的一個活動,讓幼兒了解動物的睡覺方式。在網上查閱的時候,我發(fā)現動物睡眠的方式千奇百怪。參照遼寧省編教材《幼兒園探究式活動課程》一書科學探究領域——“動物怎樣睡覺”這個活動,我設計了本次活動。在設計本次活動中結合我班幼兒的接受能力,我把活動目標定為1、了解一些常見動物的睡眠方式。2、體會不同的動物所采取的睡眠方式是為了適應環(huán)境,保護自己。本次活動的重點是:了解幾種小動物的睡眠方式?;顒拥碾y點是:能用完整的語句敘述幾種小動物的睡眠方式?;顒又校乙哉勗捫问綄?,通過集體討論,和分散討論為幼兒的探究創(chuàng)造寬松的環(huán)境,讓每個幼兒都主動探究,自主學習,參與嘗試,鼓勵他們大膽提出問題,發(fā)表不同意見,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發(fā)現的樂趣。
在活動的談話環(huán)節(jié)中,我比較注重與孩子的互動。根據幼兒前期的已有經驗,通過設置:今天你睡覺了嗎?你是怎么樣睡覺的?那小動物會睡覺嗎?這樣一個談話的環(huán)節(jié)展開本次的教育活動,通過與幼兒的互動談話,喚醒了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尊重孩子的想法,尊重了孩子的學習和表達方式,為孩子獲得新的知識經驗,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在集體討論的環(huán)節(jié)中幼兒說出了很多的小動物,我在這個環(huán)節(jié)還請個別幼兒用肢體動作表現了一些有特點的小動物,活躍了氣氛,調動了幼兒的學習興趣。在討論環(huán)節(jié)中,幼兒很踴躍的發(fā)表自幾的觀點。有一個幼兒提到貓頭鷹這個動物時,說貓頭鷹是睜一只眼睛閉一只眼睛睡覺的。因為課件中,我把貓頭鷹的圖片放在較后面的分組討論的環(huán)節(jié)中,因此,對于幼兒的回答,也是一帶而過,沒有請孩子詳細的敘述。在點評時,聽課的老師幫我指出這個問題,建議我對于每個幼兒的回答,都要給予適當的應答,以便再一次引發(fā)了幼兒想要探索的欲望。
最后的游戲環(huán)節(jié),是讓幼兒在邊討論邊觀察中學一學動物的睡覺姿勢,特別是對“縮”、“倒掛”、“趴”這幾個詞進行了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學學做做這幾個睡覺的動作。在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始終保持著,每一分鐘都能跟隨著老師的引導和提示,對各種動物的睡眠姿勢也能較好的掌握,不過在游戲環(huán)節(jié)中,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比如幼兒對于馬是站著睡覺的理解是,用四條腿站著,因此他的動作,就是手腳并用四肢站著睡??墒怯捎谟變簺]有主意膝蓋要繃直,所以表現出的動作就像是蹲著的。而且,對于貓頭鷹,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睡覺,也沒能表演好。另外,我讓幼兒將動物圖片貼于胸前但是,有的幼兒表演刺猬是抱成團睡覺的,他們緊緊的抱在,一起,我扮演狐貍,并不能判斷孩子扮演的是哪個動物。所以,下次開展活動時,可以考慮把圖片做成頭飾,這樣,教師可以清楚的看到幼兒表演的對不對,可以及時的幫助孩子,糾正過來。
從這個教學活動中幼兒的掌握情況來看,活動是成功的,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許多平時很難接觸到的知識,但是,從整個活動的開展來看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在提問時,只有個別活躍的幼兒能一直發(fā)表觀點,還有一部分孩子,都只是在聽。盡管我在課前我發(fā)動家長一起收集有關動物睡眠方面的圖片,設想讓家長在收集的時候能帶領著孩子進行一些簡單的了解,便于幼兒在課堂上發(fā)言講述,但是沒有想到家長在收集的時候只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一項任務,自管自的在網絡上下載一些圖片,忽視了跟幼兒一起學習的機會。這也給我在以后的家長工作進行了一次提醒:在利用家長配合的同時,要跟家長進行交流和溝通,讓家長了解我讓家長配合的意圖,讓家長助教不流連于形式。
6、中班科學活動教案《蝌蚪變青蛙》含反思
活動名稱:蝌蚪變青蛙
活動目標:
1.觀察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了解兩棲動物的生活習性。
2.知道青蛙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fā)幼兒保護青蛙的情感。
3.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4.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圖片錄音課件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激發(fā)幼兒興趣。
1、師:你們聽到了什么聲音?
2、模仿青蛙的叫聲。
3、師:你們見過青蛙嗎?誰知道青蛙是什么樣子的?
二、出示青蛙和蝌蚪的圖片,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主要特征。
1、出示青蛙圖片,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青蛙的特征。(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露著白肚皮,四條腿。)
2、師:你們知道青蛙小時候是什么樣子的嗎?
3、出示蝌蚪圖片,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蝌蚪的特征。(黑黑的身體,大大的腦袋,細長的尾巴。)
三、了解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
1、師:真奇怪,小蝌蚪和青蛙長得一點都不像,那么小蝌蚪是怎么變成青蛙的呢?
2、師: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蝌蚪變青蛙》。
暖和的春天來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媽媽在泥洞里睡了一個冬天,也醒來了。它從泥洞里慢慢的爬出來,伸了伸腿,撲通一聲跳進池塘里,在碧綠的水草上產下許多黑黑的、圓圓的卵。
春風輕輕地吹過,太陽光照著,池塘里的水越來越暖和了。青蛙媽媽產下的卵,慢慢的活動起來,變成了一群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
它們在水里游來游去,非??鞓?。過了幾天,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后腿,過了幾天小蝌蚪又長出了兩條前腿,尾巴慢慢變短了,不見了,小蝌蚪變成了一只只非??蓯鄣男∏嗤芰恕?/p>
3、教師邊講故事邊播放課件。
4、提問:青蛙媽媽在水里產下了什么?
卵慢慢變成了什么?
小蝌蚪先長出什么,又長出什么,什么不見了,最后變成了什么?
5、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
6、幼兒為蝌蚪成長卡排隊,教師巡回指導。
7、教師和幼兒共同擺放蝌蚪成長卡,鞏固小蝌蚪的生長變化過程。
8、游戲:蝌蚪變青蛙。
四、了解青蛙的生活習性。
1、青蛙生活在哪里?(既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陸地上,是兩棲動物。)
2.青蛙吃什么?(蚊子、蒼蠅和田野里的許多害蟲)
五、教育幼兒要愛護青蛙。
1、師:青蛙有什么本領?
(青蛙最大的本領就是捉害蟲。)
2、師:那青蛙是怎樣捉害蟲的?
(青蛙的嘴巴里會分泌一種黏液,當看到有害蟲時,它就會伸長舌頭將害蟲粘住吃掉,如果離它遠的話,它就會輕輕的跳過去伸長舌頭將害蟲粘住吃掉。)
3、師:那你們知道一只青蛙一年可以捉多少害蟲嗎?
(青蛙是捉蟲能手,一只青蛙一年可以消滅一萬只害蟲,保護了莊稼。)
4、師:青蛙的本領這么大,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它呢?
小結:不要去捕捉和吃青蛙,不要做傷害青蛙的行為。看到有人捕捉青蛙和小蝌蚪要去阻止。青蛙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大家都要保護它。
教學反思:
幼兒園科學活動強調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師的指導和自身所從事的活動,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操作和感知,不斷發(fā)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孩子在已知的基礎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斷嘗試中取得成功,最終獲得知識。
7、中班科學教案反思《長大了》
活動目標
1、知道小朋友、青蛙、大樹小時候的名稱和樣子。
2、懂得人、動物、植物都會長大,初步理解一切都會變的現象和道理。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班上幾個小朋友嬰兒時的照片(哭泣、喝奶、被抱)、現在的照片和青蛙、蝌蚪、大樹、小樹苗的圖片
經驗準備:知道動物和植物的感念。
活動過程
1、通過故事初步感知大家小時候的名稱和樣子
2、運用圖片進一步觀察認知
(1)了解小朋友“嬰兒”時的樣子和活動,知道人會長大。
提問:猜猜這是誰?他在干嘛?(出示班上小朋友“嬰兒”時的照片)
小結:小朋友還是嬰兒的時候,不會走路,躺在搖籃里哇哇的哭,乳汁是他們主要的食物。
提問:現在的你為什么和小時候不一樣?!.快思.教案網出處!(長大了)
想想我們將來會變成什么樣子?能干什么?
小結:人是從嬰兒時期慢慢長大的,那時候我們還不會走路,不會說話,愛吃奶,還經???,后來在大人的養(yǎng)育和幫助下,才慢慢長大了,長高了,能上幼兒園了,以后還能長得跟爸爸媽媽一樣高,變得跟爸爸媽媽一樣能干。
了解青蛙、小樹小時候的情況,知道動物、植物也同樣也能長大。
提問:看看這是什么?它們小時候叫什么?是什么樣子的?(出示青蛙和大樹圖片,先請幼兒根據經驗說,再試試出示蝌蚪和小樹苗的圖片引導幼兒觀察。)
小結:青蛙小時候叫蝌蚪,蝌蚪和媽媽長得不一樣,穿著黑色衣服的還帶著小尾巴,等它慢慢長大后,就變成了穿綠衣服的青蛙。大樹小的時候是小樹苗,它們也會像小朋友一樣慢慢長大,會發(fā)生變化。
3、通過游戲,鞏固認知
教師:小朋友們都知道了人、動物、植物都是從小長大的,而且還會不斷地變化,現在我們來玩?zhèn)€游戲“比比誰最快”。玩法:老師說出動植物小時候的名字,幼兒說出其相應長大以后的名字。
附故事:
一天,一個小孩兒,一只青蛙在大樹下講自己小時候的事。小孩兒說:我小的時候,不會走路,也不會說話,睡在搖籃里哇哇地哭,大家叫我“嬰兒”。青蛙說:我小的時候,不會跳,也不會呱呱叫,是一只細尾巴、大腦袋的小蝌蚪。聽了兩個朋友說的話,大樹樂了,笑著說:你們知道嗎?我小時候是風一吹就會搖晃的小樹苗咧! 原來一切事物每天都在不斷地變化呀!
教學反思:
在本次活動中,孩子們都能夠理解自己會成長,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地變化,在活動中了解了小朋友小時候的樣子和名稱,認識了小青蛙、大樹、蝴蝶等動植物小時候的樣子和名稱,在游戲中鞏固了對小青蛙、大樹、蝴蝶等動植物小時候的樣子和名稱。
8、中班科學教案《水寶寶搬家》含反思
活動意圖:
水是幼兒日常生活中密切的伙伴,對于中班年齡的幼兒來說,創(chuàng)造思維發(fā)展的非常迅速,他們喜歡嘗試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根據幼兒這一特點開展了此次活動。讓幼兒操作、發(fā)現、探索和解決問題。激發(fā)幼兒的探索興趣。
活動目標:
1.知道一些材料的吸水性。
2.了解水與人的關系。
3.培養(yǎng)動手能力。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1.4小盆水,4大空盆,吸管、湯勺、布條、毛巾、塑料袋、杯子、海綿、棉花、漏斗、筐子,記錄表、記號筆。
活動過程:
一、導入謎語引起幼兒興趣
1.猜謎語: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開,洗臉刷牙洗衣做飯,都要用到它。
2.生活中見過哪些水?
(1)你在哪里看過水?是什么水?
(2)你喜歡水嗎?為什么?
二、實驗“幫水寶寶搬新家”
1.出示小盆水:水寶寶住的地方太擠,他們要搬到大房間里。
出示大的空盆:怎樣幫水寶寶搬家?
2.猜測與記錄。
一起來看一看、猜一猜,哪些東西能幫水寶寶搬家,哪些東西不能。
提供材料,幼兒猜測哪些物體能運水、哪些物體不能運水,可以用“√”表示能運水,用“×”表示不能運水。
3.自由選擇運水工具,驗證結果。
(1)每樣東西都要試。
(2)把能運水的與不能運水的東西分開放在筐子里。
(3)不要弄濕衣服。
4.幼兒操作,教師觀察。
三、說說自己的發(fā)現
1.相互交流,說說自己用什么辦法幫水寶寶搬家?
將操作的結果用“√”表示能運水,用“×”表示不能運水、記錄在驗證欄中。
重點示范孩子們不能確定的東西。
2.哪些材料會吸水?
3.用什么物品運水快?[本.文來源:快思老.師教案網]什么物品運水多?
四、根據記錄表,討論不同物體的運水方法,再次操作
1.請幼兒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2.操作中感知哪些材料具有吸水性,哪些材料的吸水性強,哪些材料的運水速度快。
3.你是怎樣幫水搬家的?發(fā)現了什么?你認為哪種搬家的方法好?為什么?
延伸活動:
回家試一試,看看哪些東西它不僅能運水,而且還能搬得多,搬得快。
活動反思:
通過讓孩子們猜測、嘗試來驗證哪些東西能夠搬水,哪些東西不能搬水,目標的達成比較好。在活動中孩子們能夠邊玩邊思考,在玩水的過程中通過自己的逐一嘗試,慢慢找到自己的答案。充分體現幼兒為主體地位,使幼兒在玩的同時了解一些科學現象,掌握一些知識技能。
不足之處:
實驗記錄表的猜想結果與驗證的結果要一致。
9、中班科學優(yōu)秀教案《有趣的蝌蚪》含反思
設計思路:
中班幼兒隨著年齡的增長,對周圍環(huán)境都非常感興趣,他們總是不停地看、聽、摸、動。尤其是對生活周圍的小動物,有著強烈地吸引力。四月,春天來了,小蝌蚪成了幼兒的新朋友,但到底小蝌蚪長得是怎么樣的,它是怎么樣奇跡般地變成了小青蛙的?游來游去在干什么?孩子很想弄個明白,通過“有趣的蝌蚪”這個活動,使孩子們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在觀察、思考、討論小蝌蚪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小蝌蚪的認識,也增進了對小動物的喜愛之情,觀察、講述等多方面能力也有所提高。在這個活動中,教師結合《綱要》精神,更加注重調動幼兒自己學習的能力,注重幼兒對蝌蚪觀察、了解的過程,重視孩子自己提出一些問題,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再來解決問題。同時,積極接納幼兒的觀點,運用激發(fā)、引導、鼓勵的方法,使幼兒的思維更活躍,學習積極性更高。多媒體教學聲形并茂,生動形象,色彩鮮明,在此活動中通過運用能直觀形象生動地將蝌蚪變成青蛙的全過程展示出來,將抽象變?yōu)樯鷦?,將靜態(tài)變?yōu)閯討B(tài),使幼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活動目標:
1.能通過仔細觀察,獲取有關蝌蚪的一些趣事,并大方地講述出來。
2.對能說說自己看到的有關蝌蚪的一些趣事。
3.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4.激發(fā)幼兒在集體面前大膽表達、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電腦一臺,放大鏡、觀察記錄本、蝌蚪若干
活動過程:
一、激發(fā)興趣,引出主題
1、老師:春天來了,池塘里又多了誰?(小蝌蚪)你們認識小蝌蚪嗎?它長著什么樣?幼兒可能答:小蝌蚪長著一個黑黑的大腦袋,后面拖一條長長的尾巴。
二、通過觀察、記錄,認識蝌蚪
1、教師問:你們想不想仔細地看一看小蝌蚪?提供每人一只放大鏡,一本記錄本,讓幼兒先觀察小蝌蚪的不同動態(tài),再把他們的樣子畫下來。"屈,老師.教,案,網"評析:鼓勵幼兒專注地觀察,找出小蝌蚪幾種不同的動作,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
2、組織幼兒充分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可介紹自己的記錄方式和記錄結果。
三、設置疑問,了解生長過程
1、老師:你們知道小蝌蚪長大了變成了誰?幼兒可能答:有的變成了青蛙,有的變成了蛤蟆。
2、老師追問:你們知道蝌蚪是怎么變成青蛙的?評析:這里讓幼兒大膽設想,創(chuàng)造性地表述小蝌蚪的成長過程。
3、播放青蛙生長過程資料。看完后讓幼兒再來說說小蝌蚪----青蛙的過程。老師重點問:小蝌蚪在變成青蛙前腿是怎么變的?尾巴又有什么變化呢?幼兒可能答:先長后腿,再長前腿,尾巴越縮越短,腿越長越長,還有腳趾呢。
四、動手操作,再現奇妙的生長過程
1、集體制作蝌蚪—青蛙的生長圖評析:通過動作制作再次加深對蝌蚪生長過程中幾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的印象。
五、延伸活動:欣賞故事《小蝌蚪找媽媽》,在語言活動中可安排讓幼兒續(xù)編故事。
教學反思: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huán)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yǎng)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中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10、中班科學教案《小蝌蚪和青蛙》含反思
設計背景
春天來了,春風吹著,春雨下著,花兒開著,樹發(fā)芽了,各種各樣的小蟲也出來了。池塘里,小河邊出現了小動物——小蝌蚪,這一切吸引著我們農村的小朋友,他們覺得小蝌蚪真好玩,小蝌蚪為什么和媽媽長得不像呢?什么時候才長得跟媽媽一樣?根據孩子們的興趣,設計了《小蝌蚪和青蛙》的活動,通過活動讓幼兒了解小蝌蚪的生長過程培養(yǎng)幼兒熱愛科學的興趣。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初步了解蝌蚪的生長過程。
2、激發(fā)幼兒愛護小動物。
3、讓幼兒了解青蛙是益蟲,我們要保護它。
4、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操作能力。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幼兒了解蝌蚪的生長過程。
難點: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力、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1、《小蝌蚪找媽媽》故事磁帶。
2、小蝌蚪的生長變化圖。
活動過程:
一、 談話導入。
二、欣賞錄音故事《小蝌蚪找媽媽》
了解青蛙生長變化過程。提問:這個故事里面都有誰?青蛙媽媽在水里種下了什么?長出什么來了?最后變成什么了?
三、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蝌蚪的生長變化過程。<.本文來源:快思教案.網>
卵→蝌蚪→長出兩條后腿→長出兩條前腿(尾巴變短)→青蛙
小結:(1)、蝌蚪要變成青蛙先——再——后——最后——
(2)青蛙生活在哪里?(水里、地上)
(3)青蛙吃什么?(蚊子、蝸?!?
四、教育幼兒要愛護小青蛙。
(它是捉害蟲能手,是莊稼的好朋友,是有益的。)
五、幼兒繪畫《蝌蚪》、《青蛙》
六、結束部分:
小青蛙餓了,我們送它們去捉害蟲吧。
教學反思
孩子對青蛙和小蝌蚪比較熟悉,能說出蝌蚪的外形,生活習性,通過活動在了解蝌蚪的生長過程的同時,培養(yǎng)孩子的觀察力。
11、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蛋寶寶的秘密》反思
教材分析:
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能夠經常見到雞蛋,但大多時候見到的多為煮熟的的蛋,如炒蛋、煮蛋、蒸蛋等等,選擇本次活動內容貼近幼兒的生活實際,能夠激起幼兒的興趣。并且我班幼兒對于科學操作興趣度較高,有一定的操作、記錄的相關經驗,《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幼兒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fā)現和理解事物本質和事物間關系的過程。
因此,本次活動主要側重培養(yǎng)幼兒的探究意識和初步的實驗操作能力,讓幼兒能夠根據猜測的指向,關注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系,細致觀察,初步控制自變量。按照“猜測—實驗—交流”的流程開展科學小實驗,讓幼兒發(fā)現和記錄操作結果,并嘗試去描述實驗的過程和解釋實驗結果。
活動目標:
1.能夠利用手電筒照明的方法區(qū)分生蛋。
2.學習使用記錄表進行記錄,并能大膽講述自己的操作結果。
3.喜歡參與區(qū)分生蛋的科學探索活動,體驗科學活動的樂趣。
4.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5.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
每人4顆蛋、ppt、記號筆、記錄表、手電筒
圖片
活動重難點
教學重點:嘗試利用手電筒照明的方法區(qū)分生蛋,體驗科學動手操作的樂趣。
教學難點:操作時能輕拿輕放,能將操作的結果進行記錄并講解。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談話導入,ppt雞蛋
你們認識嗎?是什么?你吃過的雞蛋是什么樣子的?
生雞蛋和熟雞蛋有什么不一樣?
二、基本部分
1.出示PPT圖片,哪些是生雞蛋?哪些是熟雞蛋?生蛋熟蛋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2.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找出生蛋
(1)兩顆雞蛋,那顆是生蛋哪顆是熟蛋?
(2)請小朋友觀察
3.請小朋友進行預測,并將預測結果進行記錄
(1)記錄單的介紹
(2)雞蛋輕拿輕放
4.使用手電筒動手操作,并將結果進行調整
(1)手電筒使用方法探索
(2)使用手電筒操作,調整記錄
5.分享探索結果
(1)你覺得生蛋是哪個?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將蛋敲碎進行驗證
三、結束部分
教師總結,送回生蛋。
教學反思:
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具有形象性、具體性的特點,喜歡直接參與嘗試,對操作體驗型的活動尤為感興趣。本次科學活動正符合了孩子們好動手、喜探究的心理特點?;顒拥哪康氖桥囵B(yǎng)幼兒動手操作、主動活動的興趣和創(chuàng)造意識。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層次性、開放性,幼兒可以嘗試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動探索,體驗成功的快樂。
12、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神奇的小蝌蚪》油水分離教案反思
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要培養(yǎng)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目標;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操作,探究問題,所以我設計了本次中班科學活動《神奇的小蝌蚪》,讓幼兒通過實際操作初步探索油水分離的知識。
活動目標
1.了解油水分離現象。
2. 初步學習油水分離的知識。
3.對探究油水分離現象感興趣。
4.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fā)現的結果。
5.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重點
幼兒通過實驗觀察到油水分離的知識。
活動難點
初步了解油水分離的是因為油密度小、比較輕,水的密度大、比較重。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油、水、盤子、白板筆
已有知識經驗準備:色素和水的混合現象
活動過程
一、 觀察環(huán)境,問題導入,激發(fā)幼兒探究興趣。
教師:剛才我們看到了小河,那你們知道河里有哪些小動物嗎?幼兒回答。
二、幼兒作畫,引出主題。
教師:我們來把小蝌蚪在盤子上畫出來,看看怎么畫?
介紹工具,盤子和白板筆。講述注意事項,畫出漂亮的小蝌蚪,大大黑黑的腦袋,細細長長的尾巴。幼兒操作。
三、探究油水分離現象。
教師:小蝌蚪生活在水里,那我們給它加點水,搖一搖盤子看看會有什么變化?
教師: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幼兒猜測。
四、探究操作,油水分離實驗。
教師:當油放在水里攪拌靜置后我們發(fā)現油是浮在上面的,油比水輕所以油就浮在了上面。這就是油水分離現象,因為白板筆是油性的所以蝌蚪就漂起來了。
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qū)探究油和水如何才能相融。
活動反思
《指南》科學領域中指出,要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fā)其好奇心與探究欲望。為幼兒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積極性感染和帶動幼兒。和幼兒一起發(fā)現并分享周圍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現象,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本次活動讓幼兒通過觀察和實際操作體驗到探究的樂趣,激發(fā)幼兒積極探索的欲望。但是在操作中我應當先讓幼兒實驗色素和水混合,然后再觀察油和水的混合,這樣才能讓孩子更直觀的去觀察油水分離的現象。
反思:
《指南》科學領域中指出,要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fā)其好奇心與探究欲望。為幼兒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積極性感染和帶動幼兒。和幼兒一起發(fā)現并分享周圍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現象,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本次活動讓幼兒通過觀察和實際操作體驗到探究的樂趣,激發(fā)幼兒積極探索的欲望。但是在操作中我應當先讓幼兒實驗色素和水混合,然后再觀察油和水的混合,這樣才能讓孩子更直觀的去觀察油水分離的現象。
13、中班科學《認識常見標志》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對生活中常見的標志感興趣。
2.愿意大膽的講述自己對標志的理解。
3.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4.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重點:理解無各類常見標志的意義及用途。
活動難點:大膽的講述自己對標志的理解。
活動準備:PPT,部分標志圖,食物若干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喜羊羊的邀請。
師:“小朋友還記得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嗎?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去參觀羊村,出發(fā)咯!
二、基本部分:游羊村。
情景設置:幫助喜羊羊找出各種標志的含義;根據地圖找到喜羊羊的家。
1、認標志:
師:“今天我們來到羊村了,可是喜羊羊想要考一考小朋友,一起來看看這些標志你認識嗎?”
提問:圖片上有幾個標志啊?你認識哪個標志?(醫(yī)院,公共廁所,餐廳,垃圾桶,無障礙通道)
提問:這個標志是什么意思?你在哪里看到過這個標志?
小結:原來這是垃圾筒的標志,它可以告訴我們這個是垃圾筒,我們可以把垃圾扔在這里。這是公共廁所的標志,它告訴我們這里附近有公共廁所。這是餐廳的標志,它告訴我們這里附近有餐廳。這是醫(yī)院的標志,它告訴我們這里是醫(yī)院。
這是無障礙通道的標志,它告訴我們這里是沒有臺階的,地面是平平的,有點像滑滑梯的通道。輪椅、自行車這些有輪子、但是又很重的東西我們可以從這個通道上去。
2、讀圖,理解地圖:
提問:地圖上你看到了什么?有幾座房子?
提問:一號房子里面會住著誰呢?一起敲敲門?(美羊羊)
美羊羊家附近有什么?(垃圾桶標志)
二號、三號、四號房子都采用以上方式提問。
三、喜羊羊送禮物:
情景設置:喜羊羊送禮物答謝小朋友的幫助,尋找最后兩個標志。
1、找找食物包裝上的標志;
提問:原來喜羊羊為你們準備了這么多好吃的禮物,不過拆禮物之前呀,喜羊羊想請眼睛亮的小朋友再幫它一個忙,那就是找找在禮物的袋子上有沒有和圖片上一樣的標志呀?(垃圾桶和質量安全標志)
小結:原來禮物的包裝上還有標志啊!標志真是無處不在,質量安全標志告訴我們這些食物是安全的。垃圾桶標志告訴我們吃完東西了,要把食物的包裝扔進垃圾筒里。
2、延伸:生活中標志無處不在,我們一起去找找生活中還有哪些有趣的標志吧!
教學反思
1、教學活動中游戲環(huán)節(jié)是幼兒最感興趣的,課堂氣氛活躍。
2、通過游戲認識一些常見的交通標志及其代表的意義,再通過談一談交通標志的含義及作用,讓幼兒知道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重要性,培養(yǎng)幼兒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意識。孩子們自主地和其他的小朋友去交流,這樣既鍛煉了口頭語言表達能力,讓孩子感受在一起玩的快樂。
3、游戲時間過長,導致課的結尾倉促。
14、中班科學《會飛的紙屑》教案反思
摩擦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以下這節(jié)課讓小朋友們認識靜電現象,初步感知摩擦起電的原理。歡迎關注,關注幼師提升和幼兒教育。
教學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對摩擦起電的興趣,了解關于靜電的簡單知識。
2、啟發(fā)幼兒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產生科學探索的興趣。
3、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4、使小朋友們感到快樂、好玩,在不知不覺中應經學習了知識。
教學準備:
碎紙屑、塑料尺、鋼尺、水彩筆、鉛筆、毛皮、棉布等每組一份。
教學過程:
一、引出探究問題。
1、回顧會飛的東西。
教師:這幾天我們一直都在談論會飛的東西,你知道有哪些熊熊哦會飛嗎?
這里有許多小紙屑他們也想飛,你有什么辦法讓它們飛起來?
2、引導幼兒想辦法讓小紙屑也能飛起來。
3、介紹操作材料。
教師:我們看看,桌子上有哪些材料?請你們想辦法,試著用這些材料讓小紙屑飛起來。
二、分組探究
分小組,探究如何使紙屑飛舞起來。
試著用這些材料讓小紙屑飛起來。
三、教師演示,幼兒實驗與討論。
1、教師演示
教師:剛才老師用了塑料尺和毛皮讓紙屑飛起來,其他材料行不行?你們試一試?
2、幼兒進行實驗,嘗試用本組的材料或其他替代品使紙屑飛舞起來。
這次實驗,你們又發(fā)現了什么?請你來說一說,并給大家演示一下。
3、幼兒演示自己的實驗結果,交流其他可以使紙屑飛舞起來的材料。
4、討論紙屑飛起來的原因,了解摩擦生電的現象。
教師小結:因為我們的塑料尺經過摩擦,產生了電,電能把很輕巧的紙屑吸過來,紙屑就是被塑料尺上的電吸過去的。這種現象叫摩擦生電。
四、請小朋友仔細聽錄音:靜電的自述。
我的名字叫靜電,大自然里到處都有我的存在。從一粒灰塵在空中飄蕩,到震天動地的電閃雷鳴,都有我靜電的作用,平時我很安靜,人們不容易注意到我,可是當兩個物體摩擦的時候,人們就會發(fā)現我了,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摩擦起電"。除了塑料小棒摩擦綢布可以吸起紙屑、手套摩擦有機玻璃板可以讓蝴蝶飛舞,平時小朋友梳頭的時候有時會感到頭發(fā)跟著梳子飄了起來,那也是我在和小朋友開玩笑,另外,我最喜歡干燥的環(huán)境。在空氣干燥的冬天,有時小朋友的手和別人猛的一碰,會感到被電了一下,還有小朋友晚上脫毛衣的時候會聽到"滋拉滋拉"的聲音,關了燈還能看到亮光,那也是我?,F在你們認識我了吧。
活動總結:
原來是這樣。今天我們小朋友認識了神奇的靜電,知道了靜電是怎么產生的、哪些東西容易產生靜電,還懂得了有關靜電的許多知識,大自然里蘊藏著無窮的奧秘,等著小朋友去發(fā)現、去探索。老師在科學區(qū)里還為小朋友準備了許多材料,小朋友可以在活動時繼續(xù)玩產生靜電的游戲。
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qū)里為幼兒準備大量有關玩靜電游戲的材料,除教學活動中所用過的以外,還添置如毛皮、絲絨、鐵梳、木梳等各種不同材質的物品,供幼兒繼續(xù)探索
活動反思
通過這次活動小朋友們認識了靜電現象,初步感知了摩擦起電的原理?;顒雍⒆觽兎浅8信d趣,探索欲望很強烈。在探索中孩子們發(fā)現了一個問題:只要將塑料物品在衣服或頭發(fā)上磨擦或用手不停地與塑料物品磨擦,就能將彩片吸起來。課間活動時,他們興致勃勃地拿起手中的塑料物品在身上摩擦,然后去吸彩片,他們認為任何東西磨擦后都能將彩片吸起來。對此,我沒有給予否定,而是在活動區(qū)中投放了一些不銹鋼杯子、積木、玻璃杯等材料,讓孩子們通過實驗操作,自己發(fā)現問題。當孩子們發(fā)現不是所有東西磨擦后都有吸力時,我又及時向孩子們講解了有關靜電的知識,解開了孩子們心中的疑團。在科學實驗教育活動中,我們應提供各種觀察、操作、實驗的機會,引導孩子去觀察生活、發(fā)現生活,從而熱愛生活,為孩子獨立進行科學探究打下基礎。
15、中班科學《聲音變變變》教案反思
【活動前評析】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幼兒會聽到千變萬化的聲音,尤其是人說話聲音的變化更為豐富,而且還蘊含著不同的情緒變化。新《綱要》明確提出語言領域的教育目標是:“培養(yǎng)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fā)展理解能力,鼓勵幼兒大膽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被诖?,我從幼兒經常聽到的人的聲音的變化作為切入點,根據中班幼兒善于模仿的特點,設計了語言教育活動《聲音變變變》。
本次活動的目標是培養(yǎng)幼兒的傾聽能力,感知人的聲音的變化。感受不同的聲音所表達的不同情緒,并能用語言進行描述;體驗假聲說話給我們帶來的樂趣,鼓勵幼兒大膽表演。
為達到這些目標,我設計了以下環(huán)節(jié):
首先;通過讓幼兒傾聽老師模仿不同動物的聲音,發(fā)現人的聲音是可以變化的,引起幼兒的學習興趣。接下來,讓幼兒初步嘗試用自己變化的聲音與老師交流,在此過程中,讓幼兒知道自己的聲音是可以變化的。
然后,我準備了不同的聲音片斷,這些不同的人,在不同情緒下的聲音片斷蘊含著不同的聲音特點,比如高興的情緒下,聲音是甜甜的,好聽的等等。幼兒通過傾聽和感知,能夠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描述。這不僅為幼兒準確地變聲打下了基礎,而且也激發(fā)了幼兒自主地去講述、模仿不同情緒下的不同聲音。在此過程中,幼兒對高低、輕重、快速、緩急等詞意有了理解,這些情緒的體驗和幼兒的講述在下面我設計的《小兔乖乖》的表演中得到了運用和體現。
接著,我為幼兒準備了很多的小指偶,這些不同角色的指偶,為幼兒創(chuàng)造地運用語言,利用不同的聲音表達不同的情緒,提供了寬松的語言環(huán)境。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幼兒可以自由、大膽地進行語言講述、模仿,這應當就是《鋼要》中所提出的幼兒“想說、敢說”的環(huán)境。幼兒可以輕松、愉快、自主地表達。
最后,為了鼓勵幼兒大膽清楚、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驗,我為幼兒設計了故事表演,讓幼兒通過表演進一步感受聲音變化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培養(yǎng)幼兒的傾聽能力,感知人的聲音的變化。
2、感受不同的聲音所表達的不同情緒,并能用語言進行描述。
3、體驗假聲說話給我們帶來的樂趣,鼓勵幼兒大膽表演。
4、主動參與實驗探索。
5、能大膽進行實踐活動,并用完整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見。
【活動準備】
1、大灰狼,小兔子的手偶各1個。
2、錄好不同情緒聲音的磁帶1盤。
3、手指指偶每位小朋友2個。
4、小兔、小貓、大家的頭飾各1個,青蛙頭飾22個;自制小兔的家背景。
【活動過程實錄】
1、教師手偶表演,引起幼兒興趣.
(1)師:小朋友們好!你們看,誰來了?(出示小兔手偶)
(模仿小兔說話的聲音進行表演)
兔:我是兔媽媽,我要到樹木里去采蘑菇,一會兒,我要早點回家,可不能讓大灰狼看見.
(出示大灰狼手偶,并模仿它說話的聲音)
狼:我是大灰狼,長得丑來,壞心腸.我有好幾天都沒有吃東西了,肚子餓的咕咕直叫,我這就去找找哪有吃的東西.
(2)表演后,提問
師:小朋友,剛才是誰學的兔媽媽和大灰狼說話呀?(老師)(你們真聰明).老師現在說話的聲音和剛才的聲音一樣嗎?(不一樣)老師的聲音能變,你們的聲音能不能變?(能).
2、幼兒嘗試變化自己的聲音
(1)師:好!現在我就請小朋友試一試,在小朋友說話的時候,你要仔細聽!誰愿意來試試?
師:告訴老師你叫什么名字?
幼:我叫××
(如果幼兒的聲音變化了,老師就說,我聽著有點變化,如果幼兒的聲音沒有變化,教師就要接著問:“你還能用跟這個不同的聲音說話嗎?”“你還能用另外一種聲音說話嗎?”“你還能變成另一個聲音說話嗎?”)
師:誰還來試試?
幼:我叫××
師:還有沒有小朋友愿意試一試?
⑵小朋友們!其實,我們人的聲音變化可豐富了!
3幼兒傾聽不同情緒下的不同聲音,并進行練習。
?、拍銈兟?這是誰在說話?(小兔子)你覺得小兔子說話時的心情是什么樣的?(高興)你高興的時候是什么表情?高興的時候,說話的聲音怎么樣?(好聽、高、快)高興的時候,說話的聲音快、好聽、甜甜的,讓人聽了很舒服。小朋友,你高興的時候,都說了哪些話?
(媽媽給我買了一個大蛋糕,我很高興。)
(今天我穿了一件新衣服,我真高興。)
(老師表揚我,我特別高興。)
( 春天來了,五顏六色的花都開了,我很高興。)
(你們高興的聲音可真好聽!)
?、坡?這是誰在說話?(小熊)你覺得小熊的心情怎么樣?(難過)難過的時候,說話的聲音是什么樣的?(低、深、粗)難過時的聲音是低沉、緩慢的。小朋友們,你遇到難過的事情有時,都說了什么?
(我的好朋友不跟我玩了,我很難過。)
(媽媽又出差了,我好幾天都看不見媽媽了。)
(我的玩具摔壞了,我很難過。)
(我的小貓走丟了,我很難過。)
(我的小雞死了,我很難過。)
⑶小朋友聽!這是誰在說話?(媽媽)你覺得媽媽說話時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很生氣),你覺得生氣的時候說話的聲音好聽嗎?(不好聽)怎么不好聽?(聲音尖難聽、聲音很高)。噢,生氣的時候說話很生硬、很難聽。你們有沒有生氣的時候?生氣的時候你是怎么說,怎么做的?
(誰把我的玩具摔壞了。)
(媽媽說,你今天又跟誰打仗了?)
(你怎么又把衣服弄臟了。)
?、刃〗Y:原來人的聲音有這么多的變化,高低、快、慢、輕重、緩急,而且還可以表達不同的情緒,如高興呀、難過呀、著急呀等等。
4、通過《小兔乖乖》的游戲,共同體驗不同感情色彩的聲音。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玩一個《小兔乖乖》的游戲。請小朋友們來學一學兔媽媽兔媽媽、大灰狼和小兔子的聲音。
兔媽媽回到家,一邊敲門一邊高興地唱(幼兒模幼兔媽媽的聲音高興地唱)大灰狼躲在大樹后學會了,趁兔媽媽不在家,來到小兔家門口,一邊敲門一邊唱:(幼兒模仿大灰狼的聲音演唱)小兔子們可聰明了,一聽不是媽媽的聲音,生氣的唱:(模仿小兔子的聲音演唱)。
5、幼兒自主選擇指偶,進行大膽地表演。
師:你們表演得可真像呀!老師還給你們準備了好多的指偶,你們看(這時老師出示指偶,并進行示范表演)小朋友們,你們也來試一試吧!
請你輕輕地走到托盤前,取兩個指偶,再輕輕地回到小椅子,開始表演!(老師觀察幼兒表演情況)
小朋友們,現在請你輕輕地把小指偶放回托盤中,回到座位上。剛才你們說得都很好,玩得高興嗎?
6、故事表演《大跳龍》。
我們都知道《大跳龍》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表演這個故事,誰來演小兔子,誰演小花貓、大象、大青蛙?剩下的小朋友我們一起來扮演那只調皮的小青蛙,請你們從椅子下面輕輕地取出頭飾戴好,馬上躲到小兔子的家中,小朋友準備好了嗎?現在表演開始(幼兒表演)。
師:今天小朋友們表演得太精彩了!現在,我們就用不同的聲音和老師們再見,我們先用輕輕的聲音說:“老師再見!”再用甜甜的聲音說:“老師再見。”用粗粗的聲音說:“老師再見!”
活動反思:
活動一定要讓幼兒有提升、有發(fā)展,帶給孩子們強烈的聽覺和視覺沖擊力,拓寬了幼兒視野,提升了科學探究的素養(yǎng),為幼兒今后科學探究精神的樹立奠定了良好基礎。
16、中班科學《小車迷》教案反思
一、活動名稱:科學《小車迷》
二、活動目標:
1.知道常見汽車的名稱、外形特征和用途。
2.認識轎車的主要組成部分,引發(fā)幼兒對汽車奧秘的探究興趣。
3.感受汽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和對環(huán)境的污染,具有初步的環(huán)保意識。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5.能在情景中,通過實驗完成對簡單科學現象的探索和認知,樂于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所發(fā)現的結果。
三、活動準備:
1.請家長帶領幼兒觀察馬路上的各種汽車,并統計自己看到的汽車。
2.教師與幼兒共同收集各種玩具汽車。
3.玩具大汽車一輛。
活動重難點:
重點是讓幼兒通過觀察轎車模具了解轎車的組成部分及部件數量;
難點是引起幼兒探索轎車的興趣,并大膽向別人發(fā)問。
四、活動過程:
1.請幼兒結合統計表交流“我在馬路上看到的汽車”,了解汽車的名稱和外形特征。
提問:昨天我請小朋友和媽媽對馬路上都有什么汽車進行了統計,誰來說一說你們都見過那些汽車?它們的外形特征是怎樣的?能做什么呢?
2.引導幼兒分組玩玩具汽車,并向同伴介紹自己喜歡的汽車的外形特征及用途。
師:這里有許多玩具車,請你選一輛最喜歡的車,和它一起玩玩吧。
提問:你為什么喜歡它?
幼兒:我喜歡這輛垃圾車,因為它可以運垃圾的。老師:是啊,垃圾車可以讓我們的生活很干凈。
幼兒:我喜歡公共汽車,它可以坐許多人。幼兒:我喜歡警車,因為它可以提壞人。
老師:警車的用處就是讓大家安全。幼兒:我喜歡這車,它可以運黃沙。老師:這是卡車,一般是運東西的。
3.出示ppt,進一步了解車輛的特征及汽車的不同用途。
教師小結:所以,有的車是乘人的,有的車是運貨的,有的是特殊用途的車。
4.讓幼兒結合生活經驗,交流“汽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和對環(huán)境的污染”。
(1)提問:都坐過什么汽車?去過哪里?如果沒有汽車會怎樣?
感受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2)引導幼兒討論:汽車除了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方便,但同時也給生活帶來了哪些不好的影響?
小結:大量的汽車尾氣使空氣變得渾濁,損害了人們的健康,給環(huán)境造成了污染。
5.引導幼兒探索轎車的奧秘,了解轎車的組成部分和用途。
(1)師:今天我為你們帶來了一份禮物,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吧!師:小朋友們大家可以看一看、摸一摸、坐一坐轎車,玩玩方向盤,打開前蓋和后備箱看看、轉動雨刮器,看看反光鏡等。
(3)請幼兒找找轎車部件的數量。
師:我請小朋友找一找他們都有哪些部件呢?
小結:方向盤一個,后備箱一個,前面車燈兩個,后面車燈兩個,有四個車門。
6.鼓勵幼兒交流自己發(fā)現的秘密。
提問:你們還對車里的什么東西最感興趣?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問五、活動延伸
師:小轎車還有哪些主要部件名稱和作用呢?回家找一找,回來和小朋友分享一下。
課后反思:
車在我們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我們幾乎每天要用車。通過教師提出問題,幼兒思考、回答的教學方式。使幼兒在玩中學,在玩中不知不覺突破了幼兒制作的難點,為下一步自由創(chuàng)作作了鋪墊。首先從選材上看,車子是孩子經常見到而又非常喜歡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的活動要從孩子的身邊出發(fā),選擇孩子們喜歡的、感興趣的,這就為孩子下面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活動前,我讓孩子們和家長把見過的汽車面下來進行了統計,孩子們都能很好的講述自己所見的汽車名稱、特征及用途,然后,我就將提前收集的玩具小汽車陳列出來,并請幼兒玩一玩,上前介紹自己喜歡的車輛,鼓勵他們用完整的語言表達,引導他們說出車輛的名字,用途等。孩子們積極性很高,表達也令人滿意。接下來我運用ppt對照講述不同的車輛及他們的用途,還請幼兒及時補充。最后,出示汽車,讓孩子們摸摸、看看、說說,更加深入了解汽車的特征及組成部件,知道車輛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方便及危害。孩子們都能很好的掌握活動重點。
整節(jié)活動中,個別孩子比較活躍,我適當做了一些制止,而且,問題提問不夠深入,沒有更好的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活動后我反思自己,孩子們對于他們所熟悉的事物,他們更想做的是與同伴表達分享,而不能滿足只聽老師的一言堂。活動或許可以更活一些,教師可以隨機應變,在活動中設計一個車輛研討會,讓幼兒盡情地說。這樣不盡滿足幼兒想說的需求,也能讓教師的活動進行得更順暢。
總之,教師不能忘記孩子是學習的主體,我們只是扮演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每一次的活動設計應更符合我們的孩子,讓孩子做學習的主人。
17、幼兒園中班科學《神奇的小蝌蚪》教案反思
設計意圖
《綱要》中指出,要培養(yǎng)幼兒對周圍的事物、現象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目標;能運用各種感官,動手操作,探究問題,所以我設計了本次中班科學活動《神奇的小蝌蚪》,讓幼兒通過實際操作初步探索油水分離的知識。
活動目標
1.了解油水分離現象。
2. 初步學習油水分離的知識。
3.對探究油水分離現象感興趣。
4.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活動重點
幼兒通過實驗觀察到油水分離的知識。
活動難點
初步了解油水分離的是因為油密度小、比較輕,水的密度大、比較重。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油、水、盤子、白板筆
已有知識經驗準備:色素和水的混合現象
活動過程
一、 觀察環(huán)境,問題導入,激發(fā)幼兒探究興趣。
教師:剛才我們看到了小河,那你們知道河里有哪些小動物嗎?幼兒回答。
二、幼兒作畫,引出主題。
教師:我們來把小蝌蚪在盤子上畫出來,看看怎么畫?
介紹工具,盤子和白板筆。講述注意事項,畫出漂亮的小蝌蚪,大大黑黑的腦袋,細細長長的尾巴。幼兒操作。
三、探究油水分離現象。
教師:小蝌蚪生活在水里,那我們給它加點水,搖一搖盤子看看會有什么變化?
教師: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幼兒猜測。
四、探究操作,油水分離實驗。
教師:當油放在水里攪拌靜置后我們發(fā)現油是浮在上面的,油比水輕所以油就浮在了上面。這就是油水分離現象,因為白板筆是油性的所以蝌蚪就漂起來了。
活動延伸
在科學區(qū)探究油和水如何才能相融。
活動反思
《指南》科學領域中指出,要經常帶幼兒接觸大自然,激發(fā)其好奇心與探究欲望。為幼兒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用自己的好奇心和探究積極性感染和帶動幼兒。和幼兒一起發(fā)現并分享周圍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現象,一起尋找問題的答案。本次活動讓幼兒通過觀察和實際操作體驗到探究的樂趣,激發(fā)幼兒積極探索的欲望。但是在操作中我應當先讓幼兒實驗色素和水混合,然后再觀察油和水的混合,這樣才能讓孩子更直觀的去觀察油水分離的現象。
18、幼兒園中班科學《有趣的梯形》教案反思
一、活動目標
1.通過實踐操作,知道配置泡泡水的方法。
2.初步學會觀察泡泡顏色的變化。
3.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喜愛。
4.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5.能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和結果。
二、活動準備
吸管、鹽、水、洗潔精、塑料杯、紙。
三、活動過程
1.導入
在海洋的深處有著各種各樣的生物,看誰來了,噴、噴、噴、噴,大魚游來啦,小朋友們我們猜猜大魚在玩什么游戲呢?哦-大魚在玩吹泡泡的游戲呢?大魚吹出來的泡泡,圓圓的,五顏六色的真有趣,今天朱朱老師帶著小朋友我們一起來向大魚學習吹泡泡的本領。
2.活動過程
(1)師:要想吹出泡泡,我們需要先來制作泡泡水,(我們咋樣制作泡泡水呢?)
(2)幼兒嘗試制作泡泡水
幼兒嘗試制作泡泡水,在水里加上鹽并攪拌均勻,輕輕摘取用嘴巴輕輕的吹。(并沒有吹出泡泡)
幼兒再次嘗試制作泡泡水,在水里加洗潔精攪拌均勻,輕輕摘取并用嘴巴輕輕的吹。(吹出了泡泡)
總結:洗潔精和水可以制作出泡泡水是因為洗潔精里面還有大量的泡泡劑,而鹽里不含有泡泡劑。
(3)大魚吐出彩色的泡泡,那我們來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讓泡泡變成彩色的呢?(顏料)
哦,可以在泡泡水里面加顏料,并攪拌均勻,那我們來一起試一下。教師引導幼兒操作并提醒幼兒用吸管輕輕沾取,然后慢慢地吹。
(4)哇!彩色的泡泡真有趣,好想把這些彩色的泡泡留住,讓我們一起把這些圓圓的彩色的泡泡留在海洋里吧!教師引導幼兒將彩色的泡泡留在海洋里。
四、活動延伸
小朋友想一想還可以用什么來吹出泡泡呢?
活動反思:
我設計本節(jié)活動,主要從幼兒對平面圖形認識開始,因為梯形的概念是一組對邊平行而另一組對邊不平行的四邊形叫梯形。但由于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梯形的概念不易理解就不要求幼兒用語言來描述梯形特征。本節(jié)活動我通過三個環(huán)節(jié)來完成。首先讓幼兒感知梯形的多樣化,通過操作活動讓幼兒真正理解認識梯形,最后用游戲鞏固本節(jié)活動。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很高都愿意參與到活動中,互動也不錯。我感覺本目標完成的很好。
19、中班科學《圖形變變變》教案反思
活動名稱:《圖形變變變》
年齡段及領域:中班科學
活動目標:
1、在對圖形拼折變形的過程中感知圖形的變化。
2、能在操作中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大膽表達自已的操作方法。
3、幼兒喜歡動手操作,喜歡探索,對組合、分析圖形感興趣。
4、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重點:
在對圖形拼折變形的過程中感知圖形的變化。
活動難點:
能在操作中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大膽表達自已的操作方法。
活動準備:
各種幾何圖形卡片、幼兒操作的幾何圖形若干,步驟圖。
活動過程:
一、出示各種幾何圖形,引導幼兒觀察。
1、引導幼兒說出自己認識的圖形寶寶,知道他們的特點。
2、教師出示圖形,幼兒認識它們并說出它們的名字。
圖形寶寶有一個心愿,他們都想像變形金剛一樣會變身。 今天,老師和小朋友一起來幫助圖形寶寶變身。
3、引導幼兒自己動手試試,把圖形寶寶變身,并請幼兒交流。
4、出示圖示,并根據折紙圖示進行折紙變身。
小結:只要將圖形寶寶輕輕一折,圖形就變身了。
幼兒動手操作,可隨便變化圖形。
5、拿出正方形,引導幼兒折變圖形。
二、老師引導幼兒再將三角形、圓形進行折變,分組進行看看哪組的小朋友變的多,變的快。
幼兒分組給三角形,圓形進行折變。
三、老師總結:小朋友真能干,通過折一折幫助圖形寶寶實現了變身的愿望,小朋友還可以動手撕,圖形也會變身,并且變的會更多。
四、組織幼兒自己玩拼圖游戲
1、引導幼兒動手拼圖形。幼兒操作。
2、幼兒分享交流自己的作品,并介紹自己的作品分別是有什么圖形寶寶拼成的。
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們到活動區(qū)動手撕、用剪刀剪,讓圖形變得更多。
課后反思:
《圖形變變變》是中班的一個教學內容,目的在于使幼兒通過本次活動能按照所提供的圖示選擇合適的圖形進行拼圖,并探索用多個圖形拼出不同的造型,能認真傾聽同伴的發(fā)言,學會相互合作。激發(fā)幼兒思維能力和探索的興趣;通過活動,讓幼兒懂得圖形不同的擺法可以創(chuàng)造性地擺出各種造型;能通過折的方法將圖形變換。幼兒對基本的幾個圖形已經有所了解,為提高幼兒學習的興趣,我采用顏色鮮艷的彩紙圖形進行教學,使幼兒在保持興趣的同時更直觀、更主動的去掌握教學目的。在活動過程中我采用了猜測討論法、探索操作法、發(fā)現法等幾種教學方法。反思整個活動過程,我認為活動是基本成功的,幼兒在積極主動的探究過程中能力得到了提高,身心獲得了發(fā)展。
20、中班科學《飛機本領大》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認識飛機的基本特征,簡單了解飛機的種類及作用。
2.知道飛機是一種交通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很大方便。
3.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積極動手探索,尋找答案,感受探索的樂趣。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活動重點:認識飛機的基本特征,了解飛機的種類。
活動難點:知道飛機作為一種交通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顒訙蕚洌焊鞣N不同種類的飛機圖片(客機、戰(zhàn)斗機、水上飛機、直升機):課前回家收集關于飛機種類的知識。
活動過程:
一、通過猜謎語的方式引入活動,引起幼兒的活動興趣。
1.提問:“天上飛,不是鳥,前邊翅膀大,后邊翅膀小,喝飽汽油飛得高”猜猜是什么?
2.提問:你們做過飛機嗎?坐飛機有什么感覺?
小結:坐飛機很舒服,速度很快。
二、通過觀察客機的飛機模型,激發(fā)幼兒的前期經驗,認識飛機的基本特征。
1.請幼兒觀察飛機模型,與同伴交流討論,了解飛機的結構。
提問:觀察飛機模型,飛機都是由哪幾部分構成?它們叫什么名字?都有什么用處?
小結:飛機由機頭、機身、機翼、尾翼、起落架這幾部分構成。機翼是支持飛機在空中飛行的:尾翼是保證飛機平穩(wěn)飛行的,起落架幫助飛機平穩(wěn)起飛和降落。
2.通過模型認識飛機的用途與便利。
提問:它的用處是什么嗎?它的名字是什么?為什么要坐飛機旅行?
小結:飛機是現在速度最快的一種交通工具,他可以在天上飛行,可以去汽車去不了的地方。出行坐飛機很便利,飛機的本領真大。
三、了解飛機的種類、用途及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
提問:除了客機,你們還認識哪些不同的飛機?它們都有哪些用處?直升機有什么用處?水上飛機有什么用處?戰(zhàn)斗機的作用是什么?
小結:飛機有這么多種類,他們的用途也不一樣。有的飛機可以用來打擊敵人,維護國家的安全,一般是軍用飛機;有的飛機用來運送旅客或者是噴灑農藥,一般就是農用飛機。它們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方便,本領真是大。
四、觀看飛機展視頻,感受飛行帶來的震撼和祖國的強大。
提問:你們最喜歡哪一種飛機?為什么?你們還想設計出什么樣的飛機?會有什么特別的本領?
五、活動延伸
到活動區(qū),將你們想要設計的飛機畫出來吧。
課后反思:
本次活動,教師運用直觀性、引導性、探索性的教學方法,讓孩子通過多種形式興趣盎然地學習,對目標的達成起到了獨有的學習效果。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了飛機的基本特征,了解了飛機的種類及作用,以及給人們生活帶來很大方便。
在解決活動重點“認識飛機的基本特征,了解飛機的種類及作用”時,讓幼兒觀察客機飛機模型在前,教師總結、提升在后,利用觀察法,充分的引導幼兒探索與發(fā)現,并在己有的基礎上引導幼兒結合已有經驗,說說飛機都是由哪幾部分構成,說說除了客機還認識哪幾種飛機,它們都有什么作用。在認識到飛機本領大的同時,還關注到了個別幼兒的差異性,讓幼兒都能積極的參與到活動中。同時教師還運用圖片的形式讓幼兒更直觀的認識到不同種類的飛機外形與作用,加深了對飛機的了解。
在解決活動難點“知道飛機作為一種交通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方便?!睍r,運用談話法,讓幼兒說說自己認識的飛機,它們都有什么本領,充分調動了幼兒的己有經驗,在此基礎上通過視聽結合法,讓幼兒通過觀看飛機展視頻,感受飛機作為一種交通工具,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
整節(jié)活動中師幼互動頻繁而有效,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認識了飛機的基本特征、種類及其作用,以及它給人們帶來的便利。但活動中還存在著不足之處,在幼兒想象設計自己飛機時,急于達成自己的目標,提問不明確,對于幼兒的回答缺少肯定與提升,導致幼兒在設計飛機時缺少新意,現場調控能力還需繼續(xù)加強。
21、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小動物怎樣過冬》教案反思
設計意圖:
現在正處于冬季,小朋友都穿的厚厚的。一天有個小朋友問:“天冷了,家里的小兔子能不能給它穿上衣裳?”于是我就設計了關于“小動物怎樣過冬”的課題。通過游戲,讓幼兒主動參與了解一些動物過冬的方式。針對這一活動意圖,教師做好引導者,讓幼兒愉快的參與到活動中。
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讓幼兒了解動物過冬的方式,重點了解冬眠和換毛這兩種過冬方式,并知道這兩種過冬方式的代表性動物。
2.技能目標:讓幼兒了解動物的過冬方式的原因,并自主探索,根據動物的生活習性以及過冬的不同方式進行簡單分類。
3.情感目標:激發(fā)和培養(yǎng)幼兒好奇、好問、好探索的態(tài)度,讓幼兒探索動物的生活從中感受到極大的興趣。
4.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5.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重點:
讓幼兒了解動物過冬的方式,并知道這兩種過冬方式的代表性動物。
讓幼兒了解動物的過冬方式的原因。
活動難點:
激發(fā)和培養(yǎng)幼兒好奇、好問、好探索的態(tài)度,讓幼兒探索動物的生活從中感受到極大的興趣。
活動準備:
PPT、音樂《小動物怎樣過冬》、小動物的圖片、 蘑菇房子
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教師通過帶領幼兒做手指游戲《悄悄話》,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 手指游戲結束后,教師提問幼兒:你們知道小鳥和田鼠在說什么悄悄話嗎?那你們想知道嗎?接著教師講小鳥和田鼠的悄悄話故事,作為導入。
二、基本部分:
(一)重點掌握冬眠和換毛的過冬方式:
1.教師講述故事:“哇,下雪了,小朋友們,我們可以出去堆雪人打雪仗了,我們到小青蛙家叫小青蛙出來玩吧。
“咚咚咚,請問小青蛙在家嗎?我們一起出去玩吧。”
出示小青蛙睡覺的圖片,“噓,別吵,小青蛙在睡覺呢,他不吃不喝一直睡到春天才會出來玩呢?!?/p>
“哎,算了,小青蛙在睡覺呢,我們還是去小刺猬家找小刺猬玩吧?!?/p>
教師敲小刺猬的門:“咚咚咚,請問小刺猬在家嗎?我們一起出去玩吧?”
出示小刺猬睡覺的圖片:“誰啊?別吵,我在睡覺呢,我要睡到明年春天才出來玩呢?!蹦切〈题托∏嗤芏荚谒X,我們也會去吧,小心感冒了。
2.教師拋出問題,請幼兒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哎呀,怎么回事啊,怎么都要睡覺啊?小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怎么回事嗎?”
3.“哦,原來他們是在冬眠呀,那他們?yōu)槭裁匆吣?”
4.小結:
老師:“那老師告訴小朋友們,什么是冬眠?小刺猬和小青蛙都是冷血動物,天氣越冷,他們的體溫也就在不斷的下降。有的小動物體溫只有幾度,甚至0度。為了自己不被凍死,像小刺猬、小青蛙這樣的冷血動物就鉆進泥土里、洞里,不吃不喝,整整睡上一個冬天,就叫冬眠。等到第二年春天才出來活動?!?/p>
5.小青蛙有話讓武老師轉告小朋友們,小青蛙說:“冬天真的好冷啊,我不像小兔子一樣有溫暖的皮毛,如果我不冬眠就會被凍死的?!?/p>
6.出示小兔子的圖片,小兔子:“大家好,我是一只可愛又美麗的小白兔,冬天到了,為了使自己更加暖和,我要換上厚厚的毛,就像給自己蓋上厚厚的被子,這樣冬天就不冷了,小朋友們你們知道嗎?”
提問:小兔子是怎樣過冬的?
7.還有那些小動物要像兔子一樣需要在冬天里換毛的?
8.游戲《幫助小動物回家》
教師出示多種換毛過冬的小動物和冬眠過冬的小動物的圖片,并請小朋友一一認識,接著請小朋友上來將小動物分別送到冬眠過冬和換毛過冬的小房子里面。
(二)小動物過冬方式的延伸:
請幼兒思考除了冬眠、換毛,動物還有什么過冬的方式?(遷徙、儲備糧食)
三、結束部分:
播放音樂《小動物怎樣過冬》作為結束,并總結小動物過冬的方式,并提醒幼兒,天氣寒冷,注意保暖,預防感冒。
四、活動反思:
本節(jié)活動選材新穎,符合4-5歲幼兒年齡特點,也符合當季情況。活動中各環(huán)節(jié)清晰流暢,重難點突出,教學設計有趣,活動能夠激發(fā)和培養(yǎng)幼兒的好奇、好問、好探索的態(tài)度。同時也幫助幼兒及時解決了他們的疑問。但是在整個活動中,也存在很多的不足,活動中教師語速過快,個別幼兒的參與度不夠,同時盡可能多的去引導幼兒說完整的話。多多向老教師尋求經驗,多反思,多積累。
22、中班科學《神奇的小木棒》教案反思
以下這節(jié)課通過繪本《東做做西做做》兩只兔子運用8根木棒進行多樣化搭建的故事,有效地幫助幼兒感知物體的形體結構,并學習拼搭各種造型。想要參考和學習更多幼兒園教案,請關注。
活動目標:
1.嘗試用固定數量的木棒拼搭造型,感知形體與空間的關系。
2.喜歡拼搭游戲,能創(chuàng)造性地拼搭出不同造型的物體。
3.愿意與同伴合作探究,體驗空間造型變化的樂趣。
4.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5.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1.PPT課件(含音樂背景)。
2.每人8根小木棒、1塊操作板。
活動過程:
一、情境導入
1.播放PPT,在背景音樂聲中引出情境。
師:小白兔和小黑兔是一對好朋友,他倆總喜歡一塊兒出去玩。有一天,他倆一起來到一片大森林里,走著走著,遠遠地看見前面有一些東西。是什么呢?它們很好奇。
師:(音樂驟停)它們走過去一看。哦,原來是小木棒!
師:你們來數一數,有幾根小木棒?
師:有8根細細長長的小木棒。小木棒可以做什么呢?(幼兒猜測。)
2.繼續(xù)播放PPT,引導幼兒觀察用木棒擺放的圖形。
師:嗯,小黑兔也有好主意,它想到了用小木棒來搭東西。我們來看看,它搭出了什么?(小黑兔搭出了一朵漂亮的花。)
師:小黑兔用幾根小木棒搭出了這朵花呢?它是怎么搭的?
師:小白兔想搭一個和小黑兔不一樣的東西。我們來看看,它搭出了什么?
師:它用小木棒搭了一間漂亮的小房子。它是不是也用了8根小木棒?它是怎么擺放小木棒的呢?(有橫放的,也有豎放的。)
師:小木棒好神奇呀!小黑兔、小白兔都用了8根,卻搭出了不一樣的圖形。你們想動手試一試嗎?也能用8根小木棒搭出和兔子不一樣的圖形嗎?
師:這里有片草地(指綠色地墊),上面放著操作板。等會兒,你可以找一塊操作板,從籮筐里數出8根木棒,在自己的操作板上搭一搭。當音樂停時,保留你的圖形,趕快回到座位上。聽清楚了嗎?
二、自主探索
1.自由拼搭。
幼兒每人取8根小木棒自主探索,在操作板上拼搭各種圖形。教師巡視,鼓勵幼兒搭出各種各樣的圖形。
2.展示圖形。
(1)共同欣賞幾個有代表性的幼兒作品。
師:你們真厲害,搭出了各種各樣的圖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是誰的作品?請你來介紹一下,你搭了什么?是怎么搭的?(請兩至三個幼兒介紹。)
師:同樣用8根小木棒,小朋友們卻搭出了不一樣的圖形。真是神奇的小木棒!
(2)欣賞立體作品,并與之前的作品進行比較。
師:瞧,這個作品很特別。請你們仔細看看這個作品和其他作品有什么不同。(這個作品是站著的,其他是躺著的。)
師:這是誰搭的?請問你搭的是什么?是怎樣搭的?
師(小結):小木棒不僅可以躺著搭,也可以站著搭。
3.總結和提升拼搭技能。
師:老師也帶來了一些作品,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是用什么方法搭的。
師(播放PPT):這些作品都是用小木棒搭的,但方法各種各樣。有的讓木棒平躺著搭造型,如:一根接著一根延長或搭出曲線,或從中間向四周發(fā)射出去,或頭和尾相接圍成圈。也有的把木棒立起來搭造型,如:兩根木棒立起來,上面再平鋪一根木棒架空,就像一個門洞;或將木棒從洞中穿越;或者將木棒聯接、轉向、交叉……
三、學習新的空間造型方法
1.感知和探索。
師:看了這些方法,你有沒有新的想法?
師:現在,請你們再來試一試,用看到的這些方法搭出與眾不同的造型。注意:立體造型要搭得穩(wěn),別讓它倒下來。當音樂停時,要小心地保留作品,然后回到座位。
(每個幼兒拿8根小木棒,在操作板上自主探索,拼搭各種造型。)
2.交流和提升。
師:大家都完成了。現在請兩個小朋友來介紹一下自己的作品。
師:×××,你搭的是什么?是怎么搭的?用到了什么方法?
師:哦,你搭了一座小橋,橋下還有小船。你把四根木棒立起來,上面再平放一根,兩邊各斜著放一根,還有一根放在了橋下面。你用的方法真多。
師:還有誰來介紹一下自己的作品?
師:×××,你搭的是什么?是怎么搭的?用到了什么方法?
師:你搭的是一棟高樓。兩根木棒分開立起來,上面平鋪一根后,再在上面壘一層,還有兩根平鋪在樓房兩邊的地上。你用到了很多方法,搭出了很棒的作品。
師:還有誰搭的也是樓房?和他搭的一樣嗎?你是怎么搭的?用到了什么方法?
師(小結):把小木棒立起來向上搭建,可以運用壘高、架空、穿越、蓋頂、聯接、轉向、交叉等方法搭建出這么多有趣的造型,太有趣了。(邊說邊指出有相應技能的幼兒作品。)
四、合作創(chuàng)意拼搭
1.產生挑戰(zhàn)自我的愿望。
師:×××把8根木棒都用上,搭出了這個高樓。有什么辦法能讓高樓搭得更高呢?
師:是的,兩個人一起玩,把木棒合起來,數量就多了。你們愿意挑戰(zhàn)嗎?
師:看看在規(guī)定的時間里,兩個好朋友合作能不能搭出更多的不一樣的圖形來。請聽好要求:兩個好朋友把木棒都放在這個籮筐里,然后一起到后面的桌子上找一塊白色小廣場(大些的操作板),商量好要搭什么,再一起動手搭。作品完成后就舉手,我來給你們和你們的作品拍合影。
師:注意,當音樂停時,要小心保留你們的作品,輕輕回到座位上。
2.嘗試合作搭建。
兩個幼兒一組,共用16根小木棒進行大膽想象、搭建(如圖五)。
五、欣賞造型作品
師:老師把你們和你們的作品都拍下來放在了電視機里,我們一起來欣賞吧。
師:這是誰和誰的作品?搭的是什么?他們用到了什么方法?
(分享多幅作品。)
師:你最喜歡哪一件作品?為什么?
師:這兩個小朋友把小木棒合起來就有了更多的木棒,就可以運用更多的方法搭出更多、更復雜的造型。
師(小結):這8根小木棒太神奇了,變出了各種各樣的造型。以后,你們可以和三個、四個好朋友一起搭。也可以一個人用10根、20根小木棒來搭,看看能不能發(fā)現新的方法,能不能搭出更有趣的圖形來。
活動反思:
繪本《東做做西做做》描述了兩只兔子運用8根木棒進行多樣化搭建的故事,可以有效地幫助幼兒感知物體的形體結構,并學習拼搭各種造型。為此,我選取其中的部分內容設計了本次活動,旨在鼓勵幼兒嘗試用固定數量的木棒創(chuàng)造性地拼搭不同造型的物體,感知形體與空間的關系。
該活動分五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是情境導入。結合繪本故事引發(fā)幼兒的搭建興趣;引導幼兒初步感知用固定數量的木棒搭建的方法。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自主探索。引導幼兒用8根木棒拼搭造型,并相互交流。通過這個過程,引導幼兒發(fā)現相同數量的木棒經過不同形式的擺放會形成不同的造型,從而產生進一步探索的愿望。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學習新的空間造型方法。幫助幼兒梳理建構的方法,特別是從平面造型到立體造型的方法,激發(fā)幼兒進行創(chuàng)意拼搭的欲望。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是合作創(chuàng)意拼搭。鼓勵幼兒在規(guī)定時間內合作用相同數量的木棒拼搭出新的造型。第五個環(huán)節(jié)是欣賞造型作品,總結和提升搭建經驗。為后續(xù)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有效支持。
23、中班科學《小白兔的禮物》教案反思
這是小編整理的中班科學教案,小白兔是小朋友們都很喜歡的可愛的小動物,在活動中指導幼兒能夠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合作著搬禮物。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您是剛踏入幼師行業(yè)的教師,如果您正需要學習教案的編寫,希望整理的教案可以幫到您。
活動目標:
1、指導幼兒能夠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合作著搬禮物。
2、提高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玩具若干、箱子禮物、小白兔布偶
活動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
讓幼兒自己總結失敗的原因及討論出可行的方法。
活動難點:
讓幼兒聽明白教師每次嘗試活動的要求,按教師提出的規(guī)則搬禮物。
教學過程:
一、出示木偶,導入活動
1、教師:今天我給小朋友帶來了一個小客人???是誰啊?(小白兔)(配班老師扮演小白兔)
小白兔:小朋友們好!
幼兒:小白兔好!
(評析:出示小朋友喜愛的動物形象,引起幼兒的注意力。)
2、配班老師扮演小白兔:今天,我給小朋友帶來了很多的禮物,這些禮物被我藏在森林里的大樹后面。但是有一個規(guī)則,如果你們能想辦法一次把他們都搬完,這些禮物就送給你們玩啦!
(評析:由教師扮演的小白兔來介紹游戲的規(guī)則使得幼兒更能集中注意力。)
3、教師:你們想知道都有些什么禮物嗎?讓我們一起去看一下吧!
(開著小火車帶領幼兒看禮物,回到小椅子上)
教師:小白兔為我們準備了些什么禮物啊?
(幼兒議論)
(評析:以開小火車的方式帶領幼兒去看一下禮物,讓幼兒產生般禮物的欲望,增加幼兒搬禮物的積極性。)
二、嘗試搬禮物
1、幫助幼兒理解規(guī)則中的一次把禮物全部搬過來。
教師:想不想要這些禮物啊?剛才小白兔的規(guī)則是什么樣的啊?對了,請你們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一次把禮物都搬過來。那什么叫一次把禮物都搬過來啊?請你和你的好朋友一起討論一下吧。(幼兒討論)
(評析:將小白兔提出的規(guī)則仔細講解,重點幫助幼兒理解什么叫“一次把禮物全部搬過來”。)
教師小結:對了,一次把禮物都搬過來,就是請小朋友把所有的禮物全部搬過來,而且每個小朋友只能去森林里面搬一次。
2、提出詳細的規(guī)則。
教師:看!老師還為你們準備了一些籃子、簍子、和臉盆,請你們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想各種辦法,一次將禮物搬到這個綠色的大圓圈內。聽明白了嗎?準備,出發(fā)。
(評析:進一步向幼兒提出搬禮物的要求,除了要“一次把禮物全部搬過來”,還要注意使用各種工具,讓幼兒探索方法去搬禮物。這樣逐步向幼兒提出要求的方法,更能個讓了解游戲的規(guī)則。)
3、幼兒嘗試第一次搬禮物。
4、檢查、討論。
教師:時間到!回到小椅子上吧!
教師:哇~這么多的禮物都被我們搬過來了。真高興啊~高興就請你們一起拍拍手。
教師: 請小白兔檢查一下吧,看我們小朋友有沒有完成任務。
小白兔:怎么還有玩具在森林里啊?看來我是不能把禮物送給你們啦!
教師:我不信,我也要檢查一下???這個大禮物怎么還沒搬走啊?還有這么多的零散的小禮物這么也還在啊?看來我們的任務是失敗了。
教師:小朋友,為什么我們沒有一次把禮物全部搬完啊?
(幼兒討論)
(評析:通過幼兒的嘗試讓幼兒能總結自己的經驗。明白為什么會失敗?繼而討論各種搬禮物的方法和注意點。活動中要注意讓幼兒能自己總結失敗的原因,討論可行的方法。)
5、教師小結:剛才,小朋友搬禮物的時候,沒有互相合作,只顧自己搬,所以沒有完成任務。其實我們可以用合作的方法來搬禮物。像這些零散的小禮物我們可以怎么班、搬啊?(幼兒回答)對了,我們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把她們撿到籃子、簍子、和臉盆里。如果覺得重的話就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搬過來。像這些大箱子,很重的,我們可以怎么搬啊?(幼兒回答)對了,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搬,這樣力量就大了。而且小箱子號可以放在大箱子上,一起搬過來。
(評析:此環(huán)節(jié)在本次活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只有讓幼兒討論,自己總結失敗的原因,他們才會明白搬禮物的各種方法。而教師的總結更能幫助幼兒進行第二次的嘗試。)
6、教師:哎呀!看來我們只能把禮物送回去了。
(幼兒送回去)
教師:小朋友,禮物都拿不到,這可怎么辦呢?(幼兒回答)請小白兔再給我們一次機會吧!讓我們一起求求小白兔在給我們一次機會吧。
師幼:小白兔,小白兔,再給我們一次機會吧?
小白兔:好吧!
(評析:通過“求小白兔給再次的機會”,增加游戲的趣味性,更讓幼兒產生再次嘗試的欲望。在實踐的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和熱情十分的高漲,活動的氣氛很好。)
三、幼兒再次搬禮物
1、教師:太開心拉!注意啦!這次搬的時候,我們要學會用合作的方法來搬禮物。像這些零散的小禮物我們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把她們撿到籃子、簍子、和臉盆里。如果覺得重的話就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搬過來。像這些大箱子,很重的,我們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搬,這樣力量就大了。小箱子號可以放在大箱子上,一起搬過來。聽明白了嗎?好,準備,出發(fā)!
(評析:再次向幼兒仔細的講解剛剛我們從失敗中總結出來的我們可以采用的方法,這樣能幫助幼兒能順利的完成接下來的搬禮物的任務。)
2、幼兒再次嘗試
教師:再請小白兔檢查一次吧。
小白兔:全部搬完啦,這下我可以把禮物送給小朋友玩啦
(幼兒歡呼)
教師:這次我們?yōu)槭裁磿晒Π?請你和你的好朋友一起討論一下吧。
(幼兒討論)
教師:誰能告訴我們?yōu)槭裁窗?(幼兒回答)
教師小結:
因為,每個小朋友都學會了在游戲中相互合作,齊心協力,一起把禮物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一次全部搬完。以后啊,我們小朋友要多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合作著做事情,這樣就可以把事情干的又快又好啦。
結束:好!謝謝小白兔的禮物,現在,讓我們把這些禮物搬回我們的教室吧!
(評析:再次讓幼兒嘗試,讓幼兒體驗通過自己的努力與探索獲得的成功的經驗,而最后的教師的總結又讓幼兒明白這次搬禮物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大家掌握了搬禮物的方法和齊心協力才完成的。又讓幼兒認識到齊心協力的重要性。)
教學反思:
活動剛開始,通過認識新朋友“小白兔”,幫小白兔搬禮物,引發(fā)幼兒的活動興趣。利用有趣、形象,等擬人的方法,抓住中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充分調動幼兒主動參與和操作的積極性,讓幼兒產生對搬禮物活動的興趣。活動中每個幼兒都有參與的機會,體驗合作,而且難易適中、動靜交替促使不同水平的幼兒在上自信心的發(fā)展,獲得成就感。綱要中指出:幼兒是教育活動的積極參與者而非被動者,活動內容必須與幼兒興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以引導幼兒向最近目標發(fā)展區(qū)發(fā)展。在本次活動中,每位幼兒都能積極地參與探索,在不斷的探索、發(fā)現中明白了搬禮物的方法及合作的重要性,使得自己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提高。體驗到成功的快樂之后,更增加了對各種探索活動的興趣。
24、幼兒中班科學《黃豆寶寶變魔術》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知道黃豆可以制作豆?jié){、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
2、 通過觀察比較黃豆的外形特征,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養(yǎng)成不挑食的好習慣。
4、知道人體需要各種不同的營養(yǎng)。
5、積極的參與活動,大膽的說出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1、每人一筐干黃豆,一盆濕黃豆,一杯豆?jié){、一盆豆制品(用牙簽 插好 的黃山豆腐干和鹵汁豆腐干),一塊毛巾。
2、 電視機、錄象機、豆?jié){機、電火鍋、一大玻璃杯水,一只空玻璃杯,一鍋事先煮好的豆?jié){,抹布、錄音機、磁帶。
3、黃豆寶寶胸飾一只,豆腐、素雞、百葉、油豆腐、豆腐干實物各一盆。
4、 小朋友隔天浸泡黃豆。
活動過程:
1.、初步了解黃豆的外形特征。
(1) 師:(教師頭戴黃豆頭飾)小朋友,我是黃豆寶寶,我還把我的好朋友都請來了。今天,大家就來和他們一起玩。讓我們先來看看黃豆寶寶長什么樣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筐里的黃豆寶寶,等會告訴大家。
(2) 師:“黃豆寶寶是什么顏色的?它是什么形狀的?”
(3) 師:小結:黃豆寶寶是一粒粒黃顏色的圓溜溜的小豆豆。
評析:在組織幼兒玩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感官對黃豆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幼兒十分感興趣,有的說,黃豆寶寶是黃色的,有的說我摸上去黃豆寶寶是圓圓的。)
2、知道黃豆可以做成豆?jié){。
師:我們的本領可大了,會變許多魔術,小朋友每天喝的豆?jié){也是我們變出來的。通過進一步觀察比較干濕不同的黃豆的外形特征,發(fā)展幼兒感知事物的能力。
師:“做豆?jié){前首先得把‘我’放在水里泡上一天,所以,小朋友昨天也在自然角把‘我’泡一天,請小朋友每人拿一盒,看看、比比,泡過的‘我’和沒泡過的‘我’有什么不一樣?你可以把發(fā)現告訴旁邊的小朋友。
?、谟變河^察干濕不同的黃豆。 ③師:“泡過的黃豆和沒泡過的黃豆有什么不一樣?” (有的幼兒說:“泡過的黃豆大,沒泡過的黃豆小?!庇械挠變赫f:“泡過的黃豆的顏色有點淡,沒泡過的黃豆的顏色有點深?!庇械挠變赫f:“我摸摸泡過的黃豆是軟的,沒泡過的黃豆是硬的。”)
④師:小結 :黃豆寶寶只要在水里泡上一天,就會比原來的大一些,軟一些,顏色淺一些。
3、了解黃豆還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賻煟骸拔覀凕S豆寶寶本領可大了,除了能做豆?jié){,還能做許多東西呢,
?、趲煛颁浵罄锏臇|西都是黃豆寶寶做成的,今天它們也來了,哪些東西你是吃過的” (幼兒邊講,邊指。)
?、蹘煟盒〗Y:豆腐、百葉、素雞、豆腐干、油豆腐、都是用黃豆寶寶做出來的。 (評析:通過電化手段--看錄象,進一步喚起幼兒的回憶,豐富幼兒的認知,知道黃豆還能做出各種豆制品。)
4、知道黃豆營養(yǎng)豐富,培養(yǎng)幼兒愛吃豆制品的情感。
(1) 師:“什么東西這么香?”
(2) 請小朋友一起品嘗用黃豆寶寶做出來的東西。并教育幼兒它們不光味道好,而且還很有營養(yǎng),是我們的好朋友。
(3) 聽優(yōu)美的音樂,幼兒吃豆?jié){、豆腐干、鹵汁豆腐干。并提醒幼兒吃好豆腐干后,牙簽放在盆子里,擦干凈嘴巴。
活動反思:
豆?jié){、豆制品,是幼兒園經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愛吃豆制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利用教學的趣味性,運用擬人化的口吻,用變魔術的方法,來激發(fā)孩子的興趣,教育孩子愛吃豆制品,引導寶寶運用感官比較、觀察,泡過和沒泡過的黃豆的不同,發(fā)展了寶寶的觀察力,提高了幼兒寶寶的感知事物的能力。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調動孩子學習的積極性,使寶寶在認知、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發(fā)展。如:在了解黃豆的外形特征時,運用了觀察的方法,接著又比較和觀察,使幼兒了解泡過和沒泡過的黃豆的不同,發(fā)展了幼兒的觀察力,提高幼兒感知事物的能力;又運用電教手段豐富了幼兒的認知;最后,通過品嘗豆制品,進一步激發(fā)了孩子愛吃豆制品的情感??赡軐殞毺d奮了,所以有個別的太“活躍”了,發(fā)出了尖銳的叫聲,紀律有些松懈了,不過整體狀況還是比較好的,寶寶現在也知道了以后要多吃豆制品,這樣對身體有益!
25、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蝌蚪變青蛙》反思
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教案《蝌蚪變青蛙》
活動名稱:蝌蚪變青蛙
活動目標:
1.觀察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了解兩棲動物的生活習性。
2.知道青蛙是人類的好朋友,激發(fā)幼兒保護青蛙的情感。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4.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圖片錄音課件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激發(fā)幼兒興趣。
1、師:你們聽到了什么聲音?
2、模仿青蛙的叫聲。
3、師:你們見過青蛙嗎?誰知道青蛙是什么樣子的?
二、出示青蛙和蝌蚪的圖片,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主要特征。
1、出示青蛙圖片,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青蛙的特征。(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露著白肚皮,四條腿。)
2、師:你們知道青蛙小時候是什么樣子的嗎?
3、出示蝌蚪圖片,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蝌蚪的特征。(黑黑的身體,大大的腦袋,細長的尾巴。)
三、了解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
1、師:真奇怪,小蝌蚪和青蛙長得一點都不像,那么小蝌蚪是怎么變成青蛙的呢?
2、師: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聽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蝌蚪變青蛙》。
暖和的春天來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媽媽在泥洞里睡了一個冬天,也醒來了。它從泥洞里慢慢的爬出來,伸了伸腿,撲通一聲跳進池塘里,在碧綠的水草上產下許多黑黑的、圓圓的卵。
春風輕輕地吹過,太陽光照著,池塘里的水越來越暖和了。青蛙媽媽產下的卵,慢慢的活動起來,變成了一群大腦袋、長尾巴的小蝌蚪。
它們在水里游來游去,非??鞓贰_^了幾天,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后腿,過了幾天小蝌蚪又長出了兩條前腿,尾巴慢慢變短了,不見了,小蝌蚪變成了一只只非常可愛的小青蛙了。
3、教師邊講故事邊播放課件。
4、提問:青蛙媽媽在水里產下了什么?
卵慢慢變成了什么?
小蝌蚪先長出什么,又長出什么,什么不見了,最后變成了什么?
5、出示圖片,引導幼兒觀察蝌蚪變成青蛙的成長過程。
6、幼兒為蝌蚪成長卡排隊,教師巡回指導。
7、教師和幼兒共同擺放蝌蚪成長卡,鞏固小蝌蚪的生長變化過程。
8、游戲:蝌蚪變青蛙。
四、了解青蛙的生活習性。
1、青蛙生活在哪里?(既可以生活在水里,也可以生活在陸地上,是兩棲動物。)
2.青蛙吃什么?(蚊子、蒼蠅和田野里的許多害蟲)
五、教育幼兒要愛護青蛙。
1、師:青蛙有什么本領?
(青蛙最大的本領就是捉害蟲。)
2、師:那青蛙是怎樣捉害蟲的?
(青蛙的嘴巴里會分泌一種黏液,當看到有害蟲時,它就會伸長舌頭將害蟲粘住吃掉,如果離它遠的話,它就會輕輕的跳過去伸長舌頭將害蟲粘住吃掉。)
3、師:那你們知道一只青蛙一年可以捉多少害蟲嗎?
(青蛙是捉蟲能手,一只青蛙一年可以消滅一萬只害蟲,保護了莊稼。)
4、師:青蛙的本領這么大,我們應該怎樣保護它呢?
小結:不要去捕捉和吃青蛙,不要做傷害青蛙的行為??吹接腥瞬蹲角嗤芎托◎蝌揭プ柚?。青蛙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大家都要保護它。
教學反思:
幼兒園科學活動強調的是孩子借助于教師的指導和自身所從事的活動,對身邊的事物進行操作和感知,不斷發(fā)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孩子在已知的基礎上自主探索未知,在不斷嘗試中取得成功,最終獲得知識。
26、幼兒園中班科學活動《蛋寶寶浮起來了》教案反思
設計意圖:
沉浮是幼兒生活中熟悉和常見的科學現象,但幼兒對它的認識是模糊的,鵪鶉蛋能浮起來,更是令幼兒好奇的事,于是,我設計了本次活動,通過實驗,觀察探索,讓幼兒初步感受、理解這一現象,讓幼兒在探索中學習,激發(fā)幼兒從小探究科學奧秘的興趣。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知道鵪鶉蛋在鹽水中能浮起來;
2.用猜測、實驗、觀察、比較的方法進行驗證,進一步感知鵪鶉蛋分別在糖、味精、鹽水中的不同現象;
3.愿意探索嘗試,對科學實驗感興趣;
4.通過實際操作,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重點:通過實驗,知道鵪鶉蛋在鹽水中能浮起來;
難點:實驗操作,感知鵪鶉蛋分別在糖、味精、鹽水中的不同現象;
活動準備:鵪鶉蛋、水、透明杯子(3個)、鹽、糖、味精、勺子、吸管
一、開始部分:
每天呀~鵪鶉媽媽都會帶著自己的寶寶出去玩~可是有一天它們的小主人把鵪鶉媽媽的蛋寶寶丟到了杯子里,鵪鶉媽媽可著急了~每天都哭的很傷心~我們想想辦法幫助它好不好呢?
二、基本部分:
1、出示鹽、糖、味精三種材料,幼兒觀察,并說出名稱及品嘗味道;老師這里有三種材料,我們試一試,看哪一種材料加入水中可以使蛋寶寶浮起來;
2、請幼兒操作,并觀察;
3、說出實驗結果;
三、結束部分:
1、小結:蛋寶寶在水里加鹽后可以飄起來,因為鹽可以使沉淀的東西漂浮。
2、小朋友幫鵪鶉媽媽救出了寶寶,鵪鶉媽媽請小朋友到它家去做客
四、延伸部分:
今天小朋友的操作實驗表現真棒,老師請小朋友們回去和爸爸媽媽再去嘗試一下還有什么方法讓我們的蛋寶寶浮起來。
活動反思:
1、在整個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很高,都爭著幫鵪鶉媽媽想辦法。他們通過發(fā)現問題,想辦法,實驗探索,既幫鵪鶉媽媽解決了問題,又進一步感受和理解了沉浮這一現象,激發(fā)了幼兒對科學現象的親近感和求知欲,培養(yǎng)了幼兒的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活動中我做的比較好的是:成功創(chuàng)設了情境:幫鵪鶉媽媽救蛋寶寶,以此來激發(fā)了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3、不足之處:在幼兒實驗時,有的加了4勺鹽后蛋寶寶浮起來了,有的卻沒有,原因是有的勺子滿有的勺子不滿,使實驗結果有差異。這就要求老師在活動前準備的充分一些、細致一些。
27、中班科學《神奇的泡泡水》教案反思
活動設計背景
幼兒園門口賣玩具的小攤上,孩子們對能吹出泡泡的玩具特別感興趣,常常纏著大人買,還把玩具帶到幼兒園來玩。一次,有一個小朋友帶來的吹泡泡玩具剛和同伴玩了一會兒,一不小心玩具中盛的泡泡水全給灑了,看見那個小朋友著急地哭了起來,所有的小朋友都很想幫助她,于是產生了“自制泡泡水”的想法。為滿足孩子們的探究欲望,達成他們美好的心愿,我特意設計了這次活動。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操作實踐,掌握配制泡泡水的方法。
2、初步學會觀察泡泡大小與泡泡水之間的關系。
3、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滿足幼兒探索實踐的需要。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7、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難點
1、讓幼兒自己發(fā)現做泡泡水的秘密
2、讓幼兒親自嘗試做泡泡水
活動準備
1、提供糖、鹽、顏料、洗衣粉、洗潔精、水、塑料杯、小勺、小盆子、吸管、幾張怎樣做泡泡水的圖紙。
2、每組一個操作臺。
3、錄像機
活動過程
一、泡泡水的秘密。
1.教師出示幼兒帶來的吹泡泡玩具,引起幼兒學習興趣。
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件玩具,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看看是什么?吹泡泡需要些什么?(泡泡水和吸管)那請小朋友們想想我們在生活當中什么時候會出現泡泡?()可是泡泡水沒了,怎么辦?(自己配制泡泡水)
2.幼兒第一次嘗試配制泡泡水。
(1)幼兒自由分組,在操作臺前嘗試用不同的材料配制泡泡水。
(2)經幼兒商量后,每組推薦一名幼兒代表本組在全體幼兒前發(fā)言,交流經驗。
提問:你們是怎樣配制泡泡水的?能吹出泡泡來嗎?
3.幼兒第二次嘗試配制泡泡水。
幼兒在借鑒同伴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再次動手操作,親自體驗如何成功地配制泡泡水。教師拍攝幼兒配制泡泡水的過程及吹出來泡泡時的情景。
二、觀察泡泡水與泡泡大小之間的關系。
1.dv回放。
引出用同樣的材料配制泡泡水,吹出來的泡泡不一樣大這一問題,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
2.幼兒第三次嘗試配制不同的泡泡水。
(1)試一試,用同樣的材料配制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一樣大嗎?
教師與幼兒一起玩,當好一名玩伴、一名合作者、一名引導者,適時讓個別幼兒介紹自己配制泡泡水的方法。
(2) 集中討論。
提問:你有什么發(fā)現?
引導幼兒發(fā)現同樣材料配制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不一樣大。
3.嘗試用相同材料配制吹出不同泡泡的泡泡水。
各別提問:你們配制的泡泡水能吹出幾種不同大小的泡泡?說說你們是怎么配制,有什么發(fā)現嗎?
三、吹泡泡比賽,分享成功的快樂。
比一比,看哪個組的小朋友吹的泡泡又多又大。(允許幼兒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四、活動延伸:
小朋友今天很能干,不僅幫老師配制了泡泡水,還能配出吹出不同大小的泡泡水,太謝謝你們了!不過老師要請小朋友回家試一試,除了可以用洗衣粉、洗潔精配制泡泡水外,還有哪些材料可以配制出泡泡水?
教學反思
1、活動來源于幼兒的生活,所涉及的材料也是常見的。
2、我覺得在嘗試環(huán)節(jié)中,應對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要求。
如果讓我重新上這節(jié)課,我會選擇讓那些嘗試做泡泡水不成功的小朋友提出問題,讓那些有辦法解決問題的小朋友去幫忙他,這樣那些做的不成功的小朋友就會印象更深刻吧。
28、中班科學《神奇的面巾紙》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了解面巾紙的纖維走向特性。
2、感受面巾紙的神奇,萌發(fā)對科學現象的興趣。
3、培養(yǎng)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5、通過實驗培養(yǎng)互相禮讓,學習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面巾紙若干,帶拎把的瓶子(里面裝水)人手一個,報紙、白紙、皺紋紙、布等。
活動過程
一、游戲:拎一拎
1、教師出示面巾紙和瓶子:今天面巾紙要和瓶子做游戲,游戲的方法是:用一張薄薄的面巾紙把這么重的瓶子給拎起來,不可以直接用手拎,只能請面巾紙來幫忙。你有什么好辦法?
2、幼兒試一試、玩一玩,教師巡視。
3、組織交流,邀請幼兒展示拎法,教師講評。
4、幼兒再次游戲。
5、組織交流:為什么有的能拎起來,有的在拎的時候面巾紙就斷了呢?
6、分男女角色嘗試面巾紙不同方向的卷法,再拎一拎。男:順著短邊卷。女:順著長邊卷。再互換嘗試。
7、組織交流:你發(fā)現了什么秘密?(長邊的承受力大)
二、游戲:撕一撕
1、導語:為什么用長邊拎的時候就不斷,而短邊會斷呢?其實面巾紙里藏著秘密。想解開面巾紙的秘密嗎?讓我們來玩一個撕紙的游戲吧,先撕一撕短邊,再撕一撕長邊,看看能發(fā)現有什么不一樣?
2、幼兒游戲,教師巡回指導。
3、組織交流:有什么不一樣?(沿長邊能撕成條條,沿短邊撕成碎片。)
4、揭示紙纖維的走向特性:面巾紙里藏著的秘密是紙的纖維走向(邊講邊用記號筆做上紙纖維的走向記號)。我們順著纖維走向把面巾紙擰成繩,紙的纖維結合在一起,就能共同抵御外界拉的力量,這樣紙繩就能拎起瓶子了。
三、游戲:拉大鋸
1、介紹游戲玩法:抽一張面巾紙,先在紙的邊邊上撕一撕。找準紙的纖維方向,再卷一卷,做成面巾紙繩與桌子對面的好朋友勾一勾、拉一拉,邊玩邊念兒歌:“拉大鋸。拉大鋸,姥姥家門口去看戲,你也去,我也去,大家一塊兒去看戲?!?/p>
2、幼兒游戲。
四、聯系實際,拓展思維
1、師:面巾紙里有紙纖維,還有什么紙也有紙纖維呢?(幼兒自取報紙、白紙、皺紋紙,尋找里面的纖維走向,并用筆做上記號。)
2、師:這些紙里有纖維,你還能找到有纖維的其他東西嗎?(出示布,請幼兒回家跟家人一起玩布,找一找布的纖維走向。)(顧小梅)
教學反思:
引領幼兒再次深入地進行探索,給幼兒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間。整個活動,給予幼兒較寬松的氛圍,教師只是充當了活動中的支持者,鼓勵者,合作者,引導者,用心傾聽幼兒的表述,并及時的梳理與小結。
29、幼兒園中班科學《認識水果》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愿意與大家分享水果,體驗分享到快樂。
2、能大膽、清楚地說出自己見到或吃過的各種水果的名稱、形狀、味道等特點。
3、能通過觀察、觸摸、品嘗等方法,感知水果的多種多樣。
4、在活動中,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發(fā)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5、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6、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7、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幫助別人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認識常見的水果,參觀水果超市,找一找各種水果。
2、物質準備:
1)多種多樣的水果PPT,盤子,一次性手套
(2)準備一個“水果魔箱”,里面放有各種各樣的水果。
(3)收集各種各樣的水果。
(4)盤子,一次性手套,水果刀
活動過程:
一、幼兒聽音樂,進入水果王國。
師:小朋友,你們好!我是水果王國的國王,水果王國里有許多水果寶寶,你們想不想和它們做朋友呀!瞧,它們都躲起來了,它們在和我們玩游戲呢。
二、幼兒認識水果,了解其典型特征
1.看圖猜水果寶寶
師:今天水果寶寶還要和小朋友們玩?zhèn)€捉迷藏的游戲,他們只露出了一點點的小臉蛋,請你們猜猜它們都是誰?
2.猜中以后出示水果實物通過摸一摸、看一看、嘗一嘗,感知水果的特點
師:老師這里有一個百寶箱看看藏起來的水果寶寶在不在里面好嗎,我們一起呼喊它“XX,XX”快出來。
幼兒:XX,XX快出來
水果從寶箱里滾出來,師:哇,XX寶寶出來了,我們一起來認識XX寶寶吧。
(1)看水果,知道水果的名稱,了解水果的外形特征。
師:XX寶寶叫什么名字?
XX寶寶穿了件什么顏色的衣服?
XX寶寶長的什么樣?
(2)摸水果,感知水果的表皮特征。
師:請小朋友用手摸一摸,水果寶寶的表皮怎么樣?水果寶寶的下面有什么?
(3)切開水果,了解水果的內部特征。
師:把水果寶寶切開,看看水果寶寶里面有什么?
(4)嘗水果,了解水果的味道。
師:請小朋友互相嘗一嘗,水果寶寶的果肉是什么味道?
小結:我們在水果王國里認識了蘋果寶寶、梨寶寶、桔子寶寶、香蕉寶寶。蘋果寶寶長得圓圓的,有的紅,有的青,表皮很光滑,果肉里有籽,果肉又酸又甜;梨寶寶上邊小下邊大,表皮上有小黑點,果肉里有籽,果肉又酸又甜,水分多;桔子寶寶是扁圓形的,表皮粗糙,果肉是一瓣一瓣的里面有籽,果肉又酸又甜,水分多,有營養(yǎng);香蕉寶寶長得象彎彎的月亮,果皮是黃色的,果肉又香又甜。
三、感知水果的多樣性。
師:小朋友,快來看,這里還有許多漂亮的水果寶寶的照片呢!都有些什么水果呢?(蘋果、梨、桔子、香蕉、草莓、西瓜、櫻桃、葡萄、芒果、桃、荔枝、……)
小結:水果有各種各樣的形狀,有圓的、橢圓的、長的、扁的;有各種顏色,紅的、黃的、橘紅的、紫的、綠的;還有不同的味道,甜的、酸的、又甜又酸的、又甜又苦的。并且要多吃水果能使身體更健康,所以我們要每天吃水果。
四,欣賞水果拼盤
師:各種各樣的水果寶寶組合在一起可以做成美麗的水果拼盤,讓我們看看水果拼盤里都有哪些水果寶寶吧。
請幼兒說說水果拼盤由哪些水果拼成
五、制作水果拼盤。
師:看,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好多切好了的水果,我們也把水果們變成美麗的拼盤吧,現在請寶貝們帶上手套,制作水果拼盤吧
六、分享水果拼盤
師:寶貝們的水果拼盤做的真漂亮,現在就請寶寶們邀請你們的爸爸媽媽和你們一起分享自己的水果拼盤吧,吃之前請你們向爸爸媽媽介紹一下你的拼盤是用什么水果組合成的。
七、活動自然結束
活動反思:
1、本節(jié)活動通過“摸、看、聞、嘗”等方法,充分運用五官感覺來認知蘋果,香蕉的形狀、顏色、味道。
2、整節(jié)活動中,充分引發(fā)幼兒濃厚的好奇心,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幼兒能更大程度的加入參與到整節(jié)活動當中。
3、對本節(jié)活動的細節(jié)部分處理有些不當:
(1)在開始部分,應用較安靜的游戲,或與水果有關的小游戲進行導入。
(2)在“神秘袋”“聞一聞”兩個環(huán)節(jié)中,讓幼兒等待的時間有一點長,應多準備一些材料,讓其他幼兒更好的參與。
(3)整節(jié)活動,可變種方式來進行。例如:將幼兒分組,每人一個水果實物,讓幼兒親自感知兩種不同水果的,不同特性。也可以用“蒙氏”教學法來進行,教師直接貫穿給幼兒正確的概念。這樣可以讓整節(jié)活動更加的收、放自如,也可以讓幼兒更加有積極性,參與到活動中。
(4)可再加深一點難度,讓幼兒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也可用兩種不同感覺的水果來進行,對比更加的強烈,明顯。例如:蘋果和獼猴桃,一個是光滑的,一個是粗糙的。
通過這節(jié)活動,老師們給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對我有了一個很大的學習提升。在今后的活動中,我會繼續(xù)向有經驗的教師學習,慢慢摸索,提高自己的組織活動能力,找到適合不同年齡段的不同方法,讓幼兒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將以后的活動開展的更生動有效。
30、中班語言《我長大了》教案反思
設計背景
新的學期開始了,孩子們上中班啦。我明顯地感到他們的表現欲望和學習能力比以前提高了很多?,F在開學才兩周,隔壁小班的孩子舍不得家長經??摁[ 。我們班有幾個孩子就會上去安慰他們:“不要哭了,爸爸媽媽上班去了,下班來接你,還會給你買許多玩具和食品呢!”看到小家伙們還懂得主動關心比自己小的娃娃,我感到他們長大了不少。于是我就不失時機的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讓他們知道自己上中班了,幼兒園里還有比自己弱小的弟弟妹妹自己要給小小弟弟小妹妹做好榜樣,要勤動手做事,整理自己的物品,學會自己穿衣服、穿鞋子??傊?,要做自己能干的事情。
活動目標
1. 讓幼兒知道應該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
2. 培養(yǎng)幼兒自我服務和服務被人的意識。
3. 鍛煉幼兒的動手能力了和語言表達能力。
4. 初步懂得自己長大了,遇事能夠試著面對。
5. 懂得在別人有難的時候要想辦法去幫助他們。
6. 鼓勵幼兒敢于大膽表述自己的見解。
7. 領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重點難點
1. 培養(yǎng)幼兒的自我服務意識。
2. 教育幼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活動準備
故事 鞋子(每人一雙) 音樂(比賽時放)
活動過程
一、講故事《誰真的長大了》,激發(fā)幼兒興趣,引出課題。
二、 設計提問
1、故事中的小朋友誰真的長大了?
2、 為是么說這個小朋友長大了?
3、 師小結:因為她能自己穿鞋子,自己穿衣服、吃飯。
三、組織幼兒分組交流,談談自己平時是怎么做的,自己是不是長大了。
四、 組織幼兒分組比賽 (穿鞋子比賽),體驗自我服務的樂趣。然后表揚做得好的小組和個人。
五、 教師小結,結束活動。
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我讓孩子們帶幾件自己以前穿過的衣服或鞋子,讓他們試一試,通過實際感受,孩子們知道自己的身體變化,使幼兒真正意識到自己已經慢慢長大了,從而增進了自我意識的發(fā)展。通過這此活動,我更加明白幼兒教師應該勤于善于觀察,及時發(fā)現幼兒的興趣點,并實施鼓勵、幫助幼兒大膽嘗試。多用贊揚的語言,用欣賞的眼光關注每一個孩子,使他們快樂健康團的成長。
31、幼兒園中班科學《有趣的圖形寶寶》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感知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基本特征,能夠區(qū)分四種幾何圖形。
2.能找出在日常生活中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物品,初步知道“形”在“體”上的概念。
3.感受圖形能夠組合的樂趣,激發(fā)幼兒的探索欲望。
4.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及動手操作能力。
5.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環(huán)境準備,活動室內能找到的各種圖形。
2.不同形狀物體的圖片。
3.各種形狀組合的圖畫。
4.不同顏色、不同大小的各種圖形(圓形、半圓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膠棒和作業(yè)紙。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你都見過哪些圖形呢?今天,跟著老師我們一起去認識一下吧。
二、認識圖形基本特征
(一)圓形
1.出示圓形,動畫感知圓形的特點。
圓圓的,有一條邊,沒有角,能滾動。
2.認識半圓形
圓形從中間分開就變成半圓形。
3.圓形的代表物體—球(皮球從表面看是圓形的)。
4.說一說不同的球類。
大多數球類是圓形的,但橄欖球不是圓形。
5、說一說生活中的圓形。
圓形的鐘表(活動室)、飛鏢盤、圓形的盤子、圓形的紐扣、水果(大部分)、輪胎、光盤等。
(二)三角形
1.出示圖片,動畫感知三角形的三個角、三條邊。
2.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三根竹棍連接,首尾固定起來,很穩(wěn)定,不容易變形。
3.說一說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
晾衣架、流動紅旗、懸掛的彩旗、紅領巾、自行車車架等。
(三)正方形
1.出示圖片,動畫感知正方形有四個角,四個角一樣大;有四條邊,四條邊一樣長。
2.正方形的代表物品—魔方
魔方每個面都是正方形,每個面上的小方塊也是正方形。
3.說一說生活中的正方形。
正方形的相框、手工紙、小毛巾、地磚、抱枕、正方形的桌子面和椅子面。
(四)長方形
1.出示圖片,感知長方形有四個角,四個角一樣大;有四條邊,對邊一樣長。
2.我們眼前的長方形—電視機
3.生活中的長方形。
桌子、國旗、門、美術本、長方形餅干、童話書等
三、游戲:圖形變變變
1.請幼兒尋找隱藏在拼圖中的各種圖形寶寶。并說出它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帆船、小雞、小鳥、小魚、花朵、大樹、小男孩、房屋等。
2.欣賞老師組合的圖畫。
四、幼兒操作,圖形拼貼畫。
1.教師介紹操作材料。
2.鼓勵幼兒大膽創(chuàng)作。
五、結束
活動反思:
1、不死學,不硬背,實踐才是硬道理,結合實際,學以致用,讓幼兒的興趣跟著豐富有趣的活動環(huán)節(jié)走,游戲中學知識,學習中有快樂?;顒咏Y束后,幼兒精神愉悅,多種能力得到了鍛煉。
2、整個活動密度適中,節(jié)奏穩(wěn)定,形式多樣,環(huán)節(jié)設計合理,層次分明,動靜結合,很好的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保持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3、整個教室的情景布置非常豐富,最大可能的利用了空間,讓幼兒在其中穿梭、流連,新奇層出而不至乏味。既提高了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又對后面的活動環(huán)節(jié)充滿期待。
4、整個活動師生互動配合默契,教師為主導,幼兒為主體,最大限度的給了幼兒時間和空間。讓幼兒自由的說,開心的玩,盡情的想象,大膽的創(chuàng)作,再加上教師的鼓勵與肯定,幼兒的自信油然而生。
32、中班科學《小車跑的快》教案反思
一、設計意圖:
《指南》中提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fā)探究興趣,體驗探究的過程,發(fā)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在科學教育活動內容選擇上提倡主題活動內容“源于生活,源于興趣”的教育理念。融入steam跨學科的綜合教育方式,培養(yǎng)兒童探究興趣、科學態(tài)度和簡單的科學方法技能。
結合幼兒喜歡的小車作為活動素材,我設計了本次活動基于探究科學《小車跑得快》的現象,將小車和不同材質跑道等實驗材料展開活動。讓幼兒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進行科學探究活動,在問題情境中大膽猜想,并在實驗操作驗證中積極動手動腦參與實驗探究,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STEAM活動目標:
1.重點:學會比較實驗,體驗和了解實驗材料(變量)對實驗結果的影響。
2.難點:懂得從變量上生成新問題、新想法,并大膽求證。
3.在同一坡度,同一長度(定量)的條件下,初步掌握做比較實驗的方法;
4.學會用表格方式記錄實驗結果,并做出解讀。
5.懂得選擇適當的材料來搭建實驗場所,并保證實驗的成功。
6.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7.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三、活動準備:
1.前期經驗:①幼兒具有跑步比賽的經驗,并了解到比賽同時出發(fā)的規(guī)則。②幼兒具有搭建積木的技能。③具備繪畫簡單線條技能。
2.材料準備:尺子、小車、光滑木板、毛巾木板、光滑短木板、教學PPT。
四、活動過程:
(一)視頻導入,激發(fā)幼兒興趣
1、觀看視頻,了解比賽規(guī)則
師:小朋友們,今天鄭老師帶你們去觀看一場小車賽跑比賽,想不想看呀?
提問:小車在哪里比賽?
提問:小車在跑道什么地方出發(fā)呢?
提問:哪輛小車跑得最快呢?
小結:小車在跑道的起跑線同時出發(fā)跑向終點。
2、引導幼兒思考影響小車速度的因素
師:小車為什么會跑得快呢?
小結:可能是因為小車的輪子大小不一樣、跑道的坡度不同,也可能是因為跑道表面的材質不一樣,所以小車的速度也不一樣。
(二)大膽假設,實驗探究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大膽假設
師:今天鄭老師帶來了兩塊長度一樣的木板,你們看看有什么不同?現在請小朋友們摸一摸它們,說說是什么感覺的。
小結:木板是光滑的,鋪著毛巾的木板是粗糙的。
師:現在把兩塊木板搭成跑道,小車在木板跑道和毛巾跑道上比賽,你們猜一猜小車會在哪條跑道上跑得快些呢?請小朋友將你的猜想記錄在表格里。
2.介紹材料
師:實驗材料有木板跑道、毛巾跑道、小車、短木板、還有一把尺子。請小朋友們兩人合作先商量畫出跑道在圖紙上,再按照圖紙搭建起來。
3.幼兒合作操作實驗,記錄實驗結果
(三)分享交流
1.鼓勵幼兒分享實驗結果
提問:通過實驗,你們發(fā)現了什么呢?
2.觀看視頻感知科學小實驗的奧妙
小結:原來不同材質的物體表面產生的摩擦力不一樣,會影響小車跑下來的速度。
(四)結合生活中摩擦力的運用,引領幼兒的認知回歸生活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這些摩擦力會藏在哪里呢?(出示圖片)
結束語:小朋友,如果兩輛相同規(guī)格的小車在同一長度、表面材質一樣但坡度不同的跑道上同時出發(fā),你覺得哪輛小車跑得快呢?在下一次的活動中,我們再來一起探究吧~~
五、活動反思
本節(jié)科學活動,通過小車賽跑視頻課件導入,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并知道小車在跑道起跑線同時出發(fā)進行比賽的規(guī)則和意義,幼兒在此環(huán)節(jié)能積極思考和參與教師的提問。在操作過程中,幼兒都能大膽自主探究各種不同的跑道,觀察小車在不同材質跑道滑行的速度,判斷小車在哪條跑道上跑得快,并做好實驗結果記錄。在活動中,我能運用微課進行教學,淺顯易懂,幫助幼兒理解摩擦力的奧妙。同時能處于引導者的角色,不過多干預幼兒的操作活動,注重引導幼兒自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積極思考去解決問題,培養(yǎng)幼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于我還缺乏一定的教學經驗,對個別幼兒出現的問題,還沒能把握教育契機,及時回應幼兒進行反饋。在之后生成的教學活動中,我將進一步完善本節(jié)教學活動的內容。
33、中班科學《頂技》教案反思
教材分析:
幼兒園的課程來源于兒童感興趣的生活,生活中的頂技表演(如海獅頂球,雜技小演員頂碗)非常吸引孩子們,且蘊含著平衡的原理。
基于課程游戲化理念,我們以游戲“頂技”貫穿始終,讓孩子們用一支鉛筆頂起各種形狀的紙板并保持平衡,在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的過程中,支持幼兒在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建立關于“平衡”的新經驗,獲得成功的體驗。
幼兒分析:
中班的幼兒能對事物或現象進行觀察比較,能感知和發(fā)現簡單的物理現象,能根據觀察結果提出問題大膽猜測,頂紙板的動作和結果,能讓幼兒關注、思考關系,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獲得科學經驗,感受到關鍵的科學原理。
課程目標:
1、在頂技游戲中感知不同形狀的紙板都有平衡點,能用鉛筆頂起紙板并保持平衡。
2、在探索的過程中,觀察發(fā)現、大膽質疑,發(fā)現并解決問題。
3、培養(yǎng)堅持探索、愿意表達,安靜傾聽的學習品質。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課程準備:
課程反思:
一、情境貫穿,游戲精神再彰顯。
本次活動以“頂技”的 情境、“找平衡點”的游戲中貫穿始終,尊重幼兒年齡特點和原有經驗,引導幼兒在自由自主的探究中、在愉悅創(chuàng)造的體驗中積極投入、樂于挑戰(zhàn),不斷獲取新的經驗,體現了“玩中學、做中學 ”的理念。
二、發(fā)現探究,深度學習再體現。
從尋找規(guī)則紙板到不規(guī)則紙板的平衡點,兩次探究層層遞進,幼兒在與材料環(huán)境互動中,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得找到物體平衡點的方法,獲得關于“平衡”的經驗,過程中幼兒敢于質疑、樂于釋疑,思維品質也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
三、分享表達,學習品質再升華。
活動過程中,我們運用信息技術捕捉鮮活的現場資源,還原探索過程中的亮點和問題,幼兒在分享交流的過程中,回顧探究過程、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怕困難、堅持探究、敢于表達、安靜傾聽等學習品質都得到了升華。
34、幼兒園中班科學《神奇的皮膚》教案反思
設計意圖
皮膚是包裹在我們身體最外面的一層表皮,它起著保護我們身體的重要作用?!渡衿娴钠つw》是讓孩子通過觀察皮膚,從而了解皮膚是身體重要的組成部分,進一步認識自我,從中掌握一些粗淺的自我保護知識。因此我選擇了本次活動,
教學目標:
1、了解皮膚的特征與作用。
2、知道保護皮膚的重要性。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6、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7、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教學準備:
兒童經驗基礎
事先先了解下自己的皮膚特征。
環(huán)境準備
眼罩、玩具、羽毛、木板、金屬制品若干。
教學過程:
一、神奇的皮膚
1.引導幼兒認識皮膚是人體器官之一。
2.引導幼兒說說皮膚有哪些“本領”
教師:“我們身上有一樣神奇的東西,請你猜一猜它是什么?你有見過黑色的皮膚呢?你知道皮膚有那些本領嗎?”
二、不看也知道
1.引導幼兒發(fā)現皮膚特殊的本領。
2.教師取出該物驗證。
教師:“請你摸一摸,說一說你有什么感覺你知道你摸的是什么嗎?”
三、好像長了眼鏡
教師:“我們大家來看一看,他猜對了嗎?”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目的是了解皮膚的作用和特點,孩子們基本都已掌握!并且通過觸覺來表現皮膚的本領,在游戲環(huán)節(jié)當中,幼兒甲在乙背上用手指畫簡單圖形或數字,讓孩子充分體驗了皮膚帶給我們的樂趣!孩子們玩得都很開心!希望在課后可以再去探索一下有關于皮膚的一些特殊功能以及它的重要性!
教師在實際活動中,完全可以不用活動材料,就請孩子來說說“我們可以怎樣保護我們的皮膚”。如果孩子的想法不是很寬泛,教師可以舉個生活中的小事例,請孩子對照事例來說一說怎樣保護我們的皮膚。孩子的想法越多,活動的目標就能更好地達成。
35、幼兒園中班科學《神秘的彈性物品》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積極動手做科學小實驗,初步感知彈性物品的特點和性質。
2、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3、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6、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7、體驗解決問題的成就感。
活動準備:
教具:錄音機、磁帶、彈簧、賀卡、小兔圖片;學具:海綿、氣球、松緊帶、皮筋、積木、鉛筆、雪花片、磁帶盒、紙、發(fā)套、高彈手套。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小朋友們,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到一個非常神奇的世界里”(放錄音),“聽,多好聽的聲音,到底是個什么地方?我們一起去看看吧”教師帶幼兒學小鳥飛的動作進入教室。
〈二〉基本部分
1、通過操作感知彈性物品的特點。
〈1〉幼兒每人一根皮筋
“來到了神奇的世界,大家看看我們身邊的桌子上有什么?”〈皮筋〉“現在你可以玩一玩,但玩的時候,你要仔細看,它會怎么樣?”幼兒玩耍,教師觀察。“請你拉一拉皮筋,邊玩邊仔細看,它會怎么樣?”教師小結:皮筋用力拉開后會變長,放開后回到原來的樣子。
〈2〉每組一個小籃子,內裝有海綿、氣球、松緊帶等彈性物品
教師揭開蓋布:“神奇世界的東西可真多,我們一起看看還有些什么呢?”〈請幼兒看一看、講一講?!怠靶∨笥严胪嫱孢@些東西嗎?請小朋友每人拿一樣玩玩,看看誰的玩法最獨特?!薄磫l(fā)幼兒可以跟組里的小朋友換著玩〉
教師對這些問題逐個進行引導。
比如:“吹氣球”提問:沒吹的氣球是什么樣的?往氣球里吹器,氣球會有什么變化?給氣球放氣,它會怎么樣?
2、教師引導幼兒用語言表述這些彈性物品的性質、特點。
“剛才我們玩了這么多東西,準能說說它們有個什么共同的秘密?”幼兒思考,各抒己見,自主表達各自的觀點。
3、啟發(fā)幼兒聯想日常生活中,哪些東西有彈性 “剛才小朋友發(fā)現了皮筋、海綿、氣球對它們用力以后,會變形,手放開后又變成原來的樣子,是有彈性的,那么除了這些東西外,你知道還有哪些東西是有彈性的呢?”
4、指導幼兒進行彈性、非彈性分類,進一步鞏固對彈性的認識
5、發(fā)散性思維訓練:“如果你是一位設計師,你會設計一件什么樣的彈性玩具?”〈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大膽表述〉對每一位幼兒設計出來的每一件物品,不論好壞,都要做出積極的評判,鼓勵幼兒積極思考,激發(fā)求異思維的火花。
6、延伸活動:“制作彈性玩具――會跳的電池”
活動反思:
《幼兒園教育綱要》明確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重在激發(fā)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要盡量創(chuàng)造條件讓幼兒實際參加探究活動,使他們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現發(fā)現的樂趣。科學教育蘊含的教育價值主要在于親歷探究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從而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應用。幼兒學習的動機與成人不同,他們的動機完全依賴于對被認知對象感興趣的程度。
36、幼兒園中班科學《傘》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通過兩次做傘,探究傘的結構,知道傘有傘面、傘柄、傘骨。
2.能積極主動探究、動手動腦,在發(fā)現問題的過程中解決問題。
3.增強關愛小動物的社會性情感。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6.發(fā)展合作探究與用符號記錄實驗結果的能力。
7.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活動準備
制作傘的材料:小棒、吸水海綿、布、牙簽、橡皮泥、火柴棒等,實物傘若干,多媒體PPT課件(小雞淋雨的情景),各種各樣的傘,《傘舞》音樂磁帶。
活動重難點
重點:了解傘的構造;
難點:嘗試自制小傘。
活動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fā)幼兒做傘的愿望
1.師:小朋友請仔細聽一聽,你昕到了什么?打雷了,下雨了??炜矗蝗盒‰u在干什么?(欣賞多媒體畫面:小雞淋雨并尖叫著四處逃竄。)
2.師:天很冷,淋雨的小雞會怎樣呢?我們趕快想個好辦法來幫助它們吧!
小結:小朋友真聰明,想出許多幫助小雞的辦法,許多小朋友想做把小傘送給小雞,這個辦法真不錯!
二、幼兒第一次探索制作小傘
1.出示做傘的材料,有小棒、吸水海綿、布、牙簽、橡皮泥、火柴棒等。逐一向孩子介紹。
師:桌上有許多材料,想一想,你可以用什么材料做傘?
師:現在我們就來動手為小雞做小傘吧。
2.展示幼兒第一次嘗試的作品。(將做好的小傘插在吸水海綿上的小雞旁)師:請你將傘送給小雞,并對小雞說句有禮貌的話。
3.幼兒交流,了解傘的結構。
(1)引導幼兒認識傘面、傘柄。
師:你用什么材料做傘?
幼:我把布和小棒固定住。
幼:我是用布和牙簽,先找塊圓形的布,然后用牙簽撐在下面。
師:聽聽小雞說什么?(出示PPT畫面:小雞說,小朋友做的傘不能擋雨。)問題出在哪兒?
(2)每人一把實物小傘與自制傘比較,認識傘骨。
師:剛才大家自己做的傘與手里的傘有什么不一樣?哪里不一樣?
幼:我做的小傘撐不開。
小結:傘都有傘骨,傘骨就像人的骨架,沒有傘骨,傘面就撐不開。
三、幼兒第二次探索制作小傘
1.幼兒嘗試用多種材料制作傘骨。
師:剛才我們做的傘因為沒有傘骨,所以還不能幫小雞擋雨,(教案出自:幼兒園學習網教案網)怎么辦?拿什么材料做傘骨呢?(鼓勵幼兒用不同的材料做傘骨)師:第二把傘做好后趕快送給小雞,仍然要對小雞說句好聽的話。
2.交流制作小傘的方法。
師:用哪些材料做傘骨能撐開傘面?
幼:用牙簽、火柴棒都可以做傘骨。
師:這次小朋友做的傘都有傘骨,小雞能撐開小傘遮雨了,小雞真開心。
小結:今天,我們做了能撐開的傘,并知道傘不僅有傘面、傘柄,還要有傘骨。
四、了解傘的作用
1.師:你們平時用過或看到過什么樣的傘?
2.播放PPT,欣賞多種有趣的傘。
小結:傘不僅能擋雨、遮陽,還能裝飾和表演,傘,的用處很多。
3.幼兒與老師一起跳《傘舞》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能說的話,不替學生做學生能做的事。"確實,這是實現"幼兒為本"教學理念的正確方法。(教案出自:幼兒園學習網教案網)在追求幼兒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今天,有效教學引領我們在教育中實踐智慧,在教育中體驗世界,在教育中開啟新的行程。通過有效教學,來促進幼兒可持續(xù)的、全面和諧的、富有個性的發(fā)展。實踐中,我這樣讓有效教學行動起來。
1.關注興趣,有效組織。
杜威說過"為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景,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教案出自:幼兒園學習網教案網)科學探究活動大多數比較抽象,以游戲化的方式來組織科學探究活動,能極大地調動幼兒參與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使幼兒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探究活動之中,感受活動的樂趣。
上面活動的開始部分,我提供"下雨啦"多媒體動畫課件,巧用小雞淋雨的情景,使孩子在同情心的驅使下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激發(fā)出強烈的學習興趣。孩子們看著雨中四處躲避、凍得瑟瑟發(fā)抖的小雞,為小雞做小傘的欲望一下被激發(fā)了。他們利用廢舊材料探究制作小傘,并邊做傘邊安慰小雞:"小雞、小雞別著急,馬上就有小花傘啦。"要想吸引幼兒全身心投入活動,教學所呈現的情景除了能激發(fā)幼兒興趣,還要能喚醒幼兒已有的相關經驗或知識,讓幼兒內在的創(chuàng)造沖動釋放出來,陶醉在充滿樂趣的探究活動中。
幼兒的情感總是處于變化之中。往往是"生成一淡化一泯滅"。為使幼兒在導入活動時被激發(fā)出來的熱情保持不減,我將情境性貫穿活動的始終。雖然是科學探究活動,但孩子們在認知、語言、情感、操作等方面有了向"最近發(fā)展區(qū)"挑戰(zhàn)的機會。
2.關注能力,有效體驗。
認識傘,傳統教法往往是教師讓孩子從觀察入手,而此活動一開始就遵循皮亞杰的建構理論,即通過情景導入,引導幼兒自己嘗試做傘,讓孩子在主動探究、主動建構中獲取知識。
第一次探索制作后,幼兒交流,再與實物傘比較,了解傘的結構。通過嘗試,孩子們發(fā)現傘不僅要有傘面、傘柄,還要有傘骨。
幼兒第二次探索,嘗試用多種材料制作傘骨,然后交流制作小傘的方法?;顒又校處熍c幼兒、學習與探究之間不再是灌輸與被灌輸的關系,而是一種平等、對話式的雙向交流關系,這種體驗式學習使教學更有效。
3.關注問題,有效引導。
為保證活動的有效、高質,教師要運用智慧把要幼兒學的內容轉化成幼兒愿意學的內容,(教案出自:幼兒園學習網教案網)讓學習的內容、學習的情境、學習的方式貼近生活,聯系生活,表現生活。教師要在保證教學科學性的前提下,以"趣"引路,以"情"導航,通過多種手段與方法去追求實效性。在科學活動"傘"中,我實施了這樣幾個策略:
(1)讓幼兒主動提出問題。問題是產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識的種子。因此活動中我注意營造幼兒主動探索的氛圍,讓幼兒帶著疑問去探索,比如:"為什么我做的小傘撐不起來?""拿什么樣的材料做傘骨更合適?"鼓勵幼兒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問題,比如:"和實物傘比比,哪里不一樣?"發(fā)展幼兒的類比、聯想等思維能力。
(2)讓幼兒主動解決問題。合理運用指導策略,能有效地促進幼兒主動學習。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強調以幼兒發(fā)現學習為主,并不是不要教師的指導,只是教師的作用由直接指導變?yōu)殚g接指導,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活動中,幼兒第一次做傘送給小雞后,我設置了小雞仍然急聲高叫的情境,啟發(fā)孩子思考:小雞為什么拿到了傘還是急得嘰嘰叫?此時,再出現實物傘讓孩子撐一撐、轉一轉,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并找出原因:沒有傘骨的傘,小雞是撐不開的。于是,孩子們又迫不及待地第二次為小雞做傘。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很自然地間接指導了孩子,讓孩子發(fā)現問題后主動解決問題。
在操作過程中教師不限制幼兒的自由討論、隨機提問,對于在活動中出現的問題,教師適時恰當地把握時機,選擇有價值的問題組織幼兒進行討論,如:用哪些材料做傘骨能撐開傘面?鼓勵幼兒與同伴一起比較、分析、交流與合作。同時,積極引導幼兒在分析討論的基礎上,自己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另外隨時捕捉孩子不同的表現和發(fā)現,讓幼兒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中探索,促進主動學習能力的提高。
整個活動過程都是讓幼兒自己思考所能解決的問題。幼兒知道"學什么"和"怎么學",從愿意學、喜歡學到主動學,自然會將自己從旁觀者變?yōu)閰⑴c者,學習效率大大提高,教學也就變得更加有效。
有效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門讀懂幼兒心靈、創(chuàng)造教學奇跡、共享教育幸福的藝術。讓我們在工作中,更多一些有效鉆研,為平淡增添光彩,將了無生趣引導得生機盎然,讓師生都能在有效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彼此受益!
37、中班科學《認識西紅柿》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西紅柿的特征,大膽講述在觀察中的發(fā)現。
2、知道吃西紅柿對身體有好處。
3、體驗并享受科學觀察活動所帶來的樂趣。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6、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fā)現。
7、培養(yǎng)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chuàng)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重難點:
重點:
1、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西紅柿的特征,大膽講述在觀察中的發(fā)現。
2、 知道吃西紅柿對身體有好處。
難點:
1、知道吃西紅柿對身體有好處。
2、體驗并享受科學觀察活動所帶來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西紅柿
2、知識準備: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身邊的物體特征,培養(yǎng)幼兒觀察能力。
活動過程:
(一)以謎語導入,激發(fā)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位新朋友,我把它藏在了一個謎語里面。
謎語:圓圓臉兒像蘋果,又酸又甜營養(yǎng)多,可以做菜吃,又能當水果。
師:小朋友們,你們猜猜老師的這位朋友是誰呢?
幼:自由舉手回答。
師:西紅柿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番茄”。
(二)第一次觀察,運用感官感知西紅柿的外部特征。
1、師: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覺?用小眼睛看一看,什么顏色?什么形狀?用鼻子聞一聞,是什么味道?
2、師:請小朋友認真安靜觀察,并請幼兒大膽講述在觀察中的發(fā)現。
3、師幼共同小結,西紅柿的外部特征。
師:用眼睛看到的西紅柿是什么顏色?什么形狀?用手摸到的西紅柿是什么樣子,有什么樣的感覺?用鼻子聞到的西紅柿是什么味道?
4、教師小結:西紅柿是圓圓的,它有紅紅的身體。用手摸上去滑滑的,涼涼的。聞起來有一點點西紅柿的香味。
(三)第二次觀察,感知西紅柿的內部特征。
1、師:教師切開西紅柿,引導幼兒用小眼睛看看它們小肚子里面藏著什么?用鼻子聞一聞它有什么香味?吃一吃,它是什么味道的?
2、師:請小朋友認真安靜觀察,并大膽講述在觀察中的發(fā)現。
3、師幼共結,西紅柿的內部特征。
師:西紅柿肚子里面藏了些什么?
師小結:西紅柿有一層薄薄的果皮,肚子里有幾個不同形狀的小房子,每個房子里面都有籽,還有汁,聞起來有西紅柿的味道,吃起來酸酸甜甜的。
4、西紅柿對人體的作用
師:小朋友們,你們平時都喜歡吃什么蔬菜和水果呢?為什么喜歡吃?
幼:幼兒舉手自由回答。
師小結,西紅柿對人體的作用。
西紅柿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對人體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們可以生吃,也可以做西紅柿炒蛋當菜吃,又酸又甜營養(yǎng)多。
5、小結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認識了西紅柿,多吃西紅柿有助于身體健康。結束課堂。
活動反思:
對于此節(jié)課,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敗的地方。下面簡單的講述下自己對于此節(jié)課的反思:以謎語導入的方式可以很好的激發(fā)幼兒的興趣,但是,提問幼兒謎底是什么的時候,幼兒未能正確的猜出謎底。自己未能加以在重新引導幼兒正確的猜出謎底。課堂氛圍師幼互動活躍,幼兒能大膽的舉手回答,講述自己在對西紅柿觀察中的發(fā)現。能讓幼兒知道西紅柿的內外部特征及西紅柿對人體的作用。較好的完成教學目標。
38、獲獎教案中班科學《認識梯形》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梯形的特征,能不受梯形擺放位置的影響,在各種圖形中正確找出梯形。
2、發(fā)展幼兒的觀察、比較、動手能力。
3、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6、初步了解其特性。
7、能用較清楚的語言講述自己的觀察和發(fā)現。
活動準備:
PPT課件、裝有幾何圖形的信封若干、包含有梯形的幾何圖形貼畫若干、音樂。
活動過程:
一、通過情景,復習以前學過的幾何圖形,引出梯形。
"小兔子的這座房子是什么樣的?""是由什么幾何圖形組成的?"(提示孩子舉手發(fā)言)
總結:這是一座特別的房子,都由幾何圖形組成的,有梯形的房頂,圓形的窗戶,正方形的身體,長方形的門和正方形的門,在黑板上一一出示梯形、長方形、正方形、圓形。
二、觀察圖形
(一)、了解梯形的基本特征"大家仔細看看梯形是什么樣子的?""和長方形相比呢?" 總結:原來梯形有四個角、四條邊,上下兩條邊是平平的、不一樣長,左右兩條邊是斜的。
(二)、情景,找一找梯形"小兔子的家周圍有梯形嗎?有幾個?"引導幼兒找一找,數一數。
(三)、認識不同擺放位置的梯形變換梯形的位置,(拿梯形教具演示)讓幼兒明白原來梯形可以倒著放、躺著放、斜著放、隨便朝那邊放,它還是梯形。(課件展示不同擺放位置的梯形)。
三、游戲操作
(一)、找一找、貼一貼小兔子設計了一條漂亮的幾何圖形的路,請小朋友幫小兔子把路鋪好,從信封里的幾何圖形中找出梯形,鋪在梯形的磚上,要注意有的梯形寶寶是經過變魔術的,其他的圖形歸類放好,師幼找錯糾正。
(二)、走一走小兔子的路鋪好了,我們一起去找小兔子郊游吧,大家排好隊,踩著梯形的磚鋪路,一起去郊游(游戲中結束)。
教學反思:
對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并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chuàng)設各種學習環(huán)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39、幼兒園中班科學《蝌蚪寶寶是怎樣長大的》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了解小蝌蚪到青蛙的生長過程,能用身體動作表現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
2、養(yǎng)成觀察事物細微變化的習慣,能把自己對小蝌蚪變青蛙過程的猜想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來。
3、喜愛青蛙,初步具有保護青蛙的意識。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fā)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6、通過觀察、交流與討論等活動,感知周圍事物的不斷變化,知道一切都在變。
7、嘗試用線條記錄實驗結果,并能用恰當的詞匯進行描述。
活動準備:
1、 知道青蛙的外形特征,了解它是人類的朋友。
2、 小蝌蚪變青蛙的VCD一張,《小魚與水草》錄音帶一盒。
3、 記錄卡片每人一張,彩色筆每人一支。
活動過程:
1、 導入主題,介紹記錄卡片
引入:(小朋友們,我們的生物角里有很多的小蝌蚪,大家是不是經常去看它們、照顧它們啊?小蝌蚪長大會變成什么?)
介紹記錄卡片:(小朋友們有的通過觀察生物角的小蝌蚪,有的聽爸爸媽媽說,自己心里對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都有了想法,下面請小朋友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或自己猜想的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畫下來。)
出示卡片:(老師已經給小蝌蚪畫好了“家”,我們數一下,小蝌蚪有幾個家)
手從左到右指著框框(對,共有5個“家”)(有的小朋友認為小蝌蚪變成青蛙很快,覺得3步或4步就夠了,沒關系的,小蝌蚪的家可以空出來,你認為要幾步就畫在幾個框框里。還有有的小朋友可能不會畫完整的青蛙,那畫個青蛙的頭表示,只要你自己知道圖畫代表的意思就可以了,畫地不好沒關系。在卡片的下面寫上學號,不會寫的可以舉手請老師幫忙。)
提要求(小朋友在畫的過程中不要看別人怎么畫,也不要討論,自己動腦筋,每個人的想法可能都不一樣。起立,拿起小椅子,輕輕地坐到位置上。)
2、幼兒在記錄卡片上完成猜想過程(這里基本不進行指導,只鼓勵幼兒把這個過程完成)
3、講評卡片,組織討論。
選兩張錯誤的卡片,請完成該張作品的小朋友講一下。
選一張正確的卡片,請完成該張作品的小朋友講一下。(后來此步驟沒完成)
在小朋友講自己的猜想時不進行“對與錯”的評斷。
組織討論(有的小朋友認為小蝌蚪是先長出前腿再長出后腿,有的小朋友認為青蛙一下子就長出了四條腿。有這么多不同的意見,現在請小朋友想個辦法來說明你自己的看法是對的。)
教師引導小朋友回憶過去的觀察經驗,解決本次活動認知上的難點——小青蛙是先長前腿還是后腿,還是四條腿一下子就長出來了。(我們生物角的小蝌蚪是不是都一樣的?有沒有小朋友看到過只長了兩條腿的小蝌蚪?請看到過的小朋友講一下長兩條腿的小蝌蚪長的是前腿還是后腿。)
在順利解決此難題的基礎領幼兒蛙跳著離開教室自然結束活動)。
活動反思:
新《綱要》明確指出:“幼兒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币虼嘶顒又幸龑в變嚎匆豢础⒙犚宦?、說一說、學一學、玩一玩等多種感官的參與,幼兒不知不覺對小蝌蚪的成長變化產生了興趣。而游戲體驗法,使幼兒在玩的過程中體驗小蝌蚪慢慢長大的快樂心情,進一步產生關愛小動物的情感。
40、中班科學《擠一擠》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學習簡單實用的軟管節(jié)約小妙招,初步理解節(jié)約的意義。
2、嘗試使用多種方法發(fā)現廢棄的牙膏殼里殘留物。
3、發(fā)展動手觀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簡單的實驗記錄方法。
4、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課件:圖片
2、舊牙膏(人手一份)、剪刀、小棒等(若干)、小罐子。
護手霜(若干)、擠牙膏器
活動過程
一、擠牙膏大比拼
1、導入:舊牙膏--"我是一支被主人丟棄的牙膏。
主人說我已經用完了,可是我扁扁的身體里還留著許多牙膏。誰能幫幫我,幫我擠出來?"
(教師出示舊牙膏)
2、幼兒嘗試使用多種方法擠出剩余牙膏,教師觀察指導。
(教師指導能力強的幼兒嘗試使用小工具,鼓勵幼兒耐心操作使用多種方法擠牙膏。
提醒幼兒把取出的牙膏收集在小罐子里。)
3、幼兒交流操作方法,教師重點引導幼兒介紹使用小工具取牙膏的方法。
4、拓展思路
教師:原來被扔掉的牙
膏皮里還有這么多牙膏,要是浪費了多可惜呀。
我們可以用它來干什么呢?除了刷牙,牙膏還有什么其它的用處呢?
小結:牙膏的用處有很多,除了能刷牙外它還可以清潔很多的物品,
如:擦拭水龍頭、擦皮鞋、清潔茶杯茶壺,另外它還有治療燙傷的作用呢!
5、鼓勵幼兒嘗試用牙膏擦洗自己的皮鞋和臟玩具。(圖五)
二、牙膏的朋友們
1、教師:牙膏住在軟管家里,還有哪些牙膏的朋友也住在軟管的家里?
提問:還有哪些牙膏的朋友也可以使用我們剛才發(fā)現的節(jié)約好方法?
2、幼兒積極發(fā)表意見
小結:在生活中有很多日用品都是住在軟管的家里,如護手霜、洗頭膏、面霜等等,
大家在使用的時候很容易在軟管中遺留很多還能用的東西,我們一定注意做到節(jié)約、不浪費。
3、教師:要想做到節(jié)約、不浪費,其實從第一天使用的時候就應該注意。
提問:怎樣擠才能做到不浪費?
小結:剛開始使用的時候應該從軟管的底部開始,擠的時候要小心,不要擠太多,只要有合適的量就可以了。
三、神奇的擠軟管器
1、教師:這就是為了避免浪費,發(fā)明家設計的"神奇的擠軟管器",大家可以試試感受它的好處。
2、幼兒操作:使用擠軟管器擠護手霜涂抹雙手并說說它的優(yōu)點。
小結:我們以前擠軟管需要雙手配合,而且無法控制擠出的量,在使用完后每個軟管內都有很多東西
殘留在里面無法擠壓出來,造成不必要的浪費。有了這個新發(fā)明,只要輕輕單手輕輕一按就可擠出,
它也可以做到使用后軟管里幾乎沒有剩余的東西,真是簡單、方便,實用,具有環(huán)保性。
活動反思:
在幼兒的意識中都知道,在幼兒園或者公共場所時要排隊,但是在幼兒園的一日工作中需要幼兒排隊的時間很多,喝水排隊,尿尿排隊,上操也要排隊。大部分幼兒做的都不錯,但是有一小部分的孩子還是不能很好的克制自己,總想第一個就完成任務,所以就插隊影響了整個班的秩序。
41、中班科學《好吃的芹菜》教案反思
活動目標:
1、 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芹菜的外形特征,體驗操作的樂趣。
2、 初步了解芹菜對人體的好處。
3、 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 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 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6、 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7、 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1、 人手一棵芹菜,三盤洗燙切好的芹菜。
2、 醬油、醋、糖等調味料若干,小碗、小勺人手一個
3、 錄像片:幼兒大便很痛苦的樣子
活動過程:
1、 出示芹菜,引起幼兒觀察、認識芹菜的興趣。
提問:
(1)芹菜象什么?
(2)聞一聞、看一看、摸一摸,你發(fā)現了什么?(幫助幼兒認識芹菜的根莖葉)
2、 了解吃芹菜的好處。
(1) 看錄像,提問:錄像里說了一件什么事?(幫助幼兒了解吃芹菜的好處)
(2) 請幼兒在芹菜的莖中尋找能幫助大家消化食物的纖維。
小結:芹菜是一種粗纖維的蔬菜,可以幫助我們消化食物,使我們大便通暢,芹菜還有藥用價值,可以治很多種病,芹菜全身都是寶。
3、 了解芹菜的多種吃法,自己動手涼拌芹菜。
活動反思:
活動中我們始終貫徹《綱要》精神,“幼兒科學教育是指幼兒在教師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活動,對周圍物質世界進行感知、操作、發(fā)現問題、尋求答案的探索過程?!被顒幽繕耍?1)運用多種感官感知芹菜的外形特征,體驗操作的樂趣。(2)初步了解芹菜對人體的好處?;顒拥牡谝徊糠?,幼兒通過看一看、聞一聞、摸一摸等各種感官在老師的引導下說出根、莖、葉,充分感知了芹菜的外形特征;活動的第二個部分,讓幼兒通過觀看錄像,知道了芹菜對人體的好處,并在老師的啟發(fā)引導下,知道芹菜里含有纖維,就是纖維幫助我們消化食物,使我們的大便通暢,并通過自己動手在芹菜里找到了纖維;最后一部分,幼兒自己動手涼拌芹菜,使幼兒知道了芹菜有多種的吃法,并使幼兒的情緒達到了**,幼兒品嘗到了自己動手做的菜,可高興了。在這個活動中,幼兒獲取了廣泛的科學經驗、學習科學的方法,發(fā)展了幼兒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好奇心,并享受到了自己的成功,得到了愉悅的情緒體驗,產生了學習科學的興趣,萌發(fā)了對大自然的關愛。
活動中也存在著不足之處,由于是借班上課,教師對幼兒的前期經驗不太了解,因此在最后涼拌芹菜的時候,沒有將要求交待清楚,造成一開始幼兒不會操作,有的幼兒糖放多了,有的幼兒醋放多了,后來在老師的補充要求下,幼兒才學會了如何涼拌芹菜。
42、幼兒園中班科學《有趣的指紋》教案反思
活動意圖:
好奇心是孩子們們與生俱來的,孩子們對于“指紋”既熟悉又陌生,孩子們在玩橡皮泥的時候會發(fā)現自己的作品上留下了許多痕跡,不過卻不知道那指紋是每個人獨特的存在,《有趣的指紋》這個活動將幼兒的的興趣與好奇心緊密結合,讓孩子們在好奇心的推動下發(fā)現指紋的秘密,了解指紋的類型,知道指紋獨一無二的特性,對指紋形成更清晰的認識,并能利用指紋進行形象塑造。
活動目標:
1、通過本次活動,初步激發(fā)幼兒探索人體奧妙的興趣;
2、培養(yǎng)幼兒的觀察比較能力、口語表達能力、理解能力。
3、初步了解指紋大體分為斗形紋、箕形紋和弓形紋三種,初步理解指紋的獨特性和它的運用。
4、培養(yǎng)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活動重點:通過操作探索認識三種指紋——斗形紋、箕形紋、弓形紋。
活動難點:初步理解指紋的獨特性——世界上沒有長得一摸一樣的指紋。
活動準備:
1、知識準備:幼兒對指紋長在哪里、長得不一樣等知識有一定的了解。
2、物質準備:印泥、白紙、膠帶、粉筆
活動形式:集體、個人
活動流程:
1、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2、指紋認知;
3、對比指紋、了解獨特性;
4、擴展知識、了解指紋的運用;
5.活動結束。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提問:今天要是要帶你們了解一下我們身體部位中比較隱秘有特殊的部位。它叫指紋!但是它非常害羞,一般我們是看不見它的?你知道它在哪里嗎?
二、指紋認知
提問:請小朋友們看看桌子上的材料,誰能用這些材料想一個好辦法幫幫大家?
提問:請看看你的指紋長得一樣嗎?你來說說,你的指紋有什么樣子得?
斗形紋——幼:一圈一圈的。師操作電腦,出示“斗形紋”。
提問:小朋友看一看,這個長得一圈一圈的指紋像什么?
小結:像這樣一圈一圈的指紋叫做“斗形紋”。
提問:小朋友看一看,這個指紋像什么?請仔細的觀察一下你的指紋除了這兩種樣子還有別的樣子嗎?
小結:小朋友,通過你們剛才的觀察,發(fā)現了人們的指紋大體分為“斗形紋、箕形紋、弓形紋”三種。斗形紋就像是一個一個的橢圓形套起來似得;箕形紋像一個滑梯歪向了一邊;弓形紋像有一個起伏
的小山丘。一般我們的指紋“斗形紋和箕形紋”比較多,而弓形紋很少,一般只占2.5%,就是說100個指紋里只有2個或3個弓形紋!
三、對比指紋、了解獨特性。
提問:誰想來說一說你的看法。
小結:我們每個人的指紋都是獨一無二的,就像我們的長相一樣,雖然都有眼睛鼻子嘴,但是沒有人長得一樣,雖然我們的指紋只有斗形、箕形、弓形三種,但是沒有一個人的指紋是一樣的!小朋友,你們知道了嗎?
四、 擴展知識、了解指紋的運用。
過渡語:既然我們的指紋具有獨一無二的特點,那你覺得人們可以利用指紋來做些什么?對于小小的“指紋”,人們利用它的特點發(fā)明了許多的奇思妙想,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提問:你們剛才看到人們用指紋都發(fā)明了什么?
小結:這些是人們通過自己的智慧,運用科學制造的一些方便于人們生活的科技產品,厲不厲害?那你們知道嗎?
五、結束:
過渡語:咦,老師又要提問了。人的身體除了指紋不一樣,你知道還有哪些紋是不一樣的嗎?(掌紋、腳掌紋、腳趾紋...)
師:老師還知道一個,那就是“唇紋”,也就是我們嘴唇上的紋路,你們相不相信啊?那好,就讓楊老師和劉老師畫個口紅,印兩個漂漂亮亮的唇紋印給你們看看!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的設計意圖是:孩子們漸漸長大,他們越來越渴望探索他們身體的奧秘,在平時的活動中許多孩子無意發(fā)現他們手指上的線條,他們驚喜地告訴我:“老師你看我手指上有一條條的線?!钡珜τ谶@個問題卻只停留在發(fā)現的階段,如何將孩子的興趣點提升出來,引導他們更進一步的探索?這對孩子認識自我,發(fā)現自我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因此,我設計了次活動。
本次活動通過幼兒觀察、比較發(fā)現每個人的指紋是各不相同的;通過課件更直觀的了解指紋的常見類型;最后幼兒通過想象創(chuàng)作指紋畫等一系列過程充分調動多種學習方式,滿足了幼兒探究的愿望,從而提高幼兒主動的、科學的學習態(tài)度與能力。
首選,,通過形象直觀的動畫片吸引孩子主動地參與活動,把比較抽象的指紋概念轉變?yōu)橛變喝菀捉邮艿挠幸娼涷?。然后通過幼兒自己觀察指紋和觀察同伴的指紋,以說說自己的指紋是什么樣的?像什么?等問題,從而讓幼兒發(fā)現每個人的指紋是不同的。這一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幼兒的主動性,幼兒的想象力非常豐富,說出指紋像龍卷風、山、彩虹、頭暈、小河、棒棒糖等。接著簡單介紹了指紋的用途,這環(huán)節(jié)為什么沒有作詳細的介紹?我是這樣考慮的,因為對于中班上期的孩子來說太難,容量太多,所以只是作個提升讓幼兒簡單了解一下,激發(fā)幼兒課后再去探索的欲望;最后讓幼兒在欣賞完指紋畫后進行大膽想象創(chuàng)作,從而又一次激發(fā)幼兒參與活動的熱情,孩子們通過靈巧的小手創(chuàng)意出一副副美工作品,成功感得到了大大的滿足??赡苡械睦蠋煏f最后為什么沒有講評呢?對于中班上期的孩子來說,他們的注意力只有15-20分鐘,一節(jié)課下來已經持續(xù)了30分。如果再讓幼兒安靜下來,規(guī)規(guī)矩矩的坐在位置上一幅畫一幅畫的講評,有些難為孩子,而且是徒勞無功的。所以我把講評作為延伸活動,利用欣賞活動課時間再進行集中講評。這些就是我對這節(jié)活動課的反思,現請老師們多提寶貴的意見。
- 中班科學探索活動:有趣的滾動
- 幼兒園中班藝術:冬天趣事多
- 電動玩具(科學)
- 電筒亮了(中班科學)
- 幼兒園科學教案:奪球游戲
- 培養(yǎng)幼兒分辨能力的中班科學教案:哪根木幫粗些
- 激發(fā)幼兒探索興趣的中班教案:小腳丫的旅行
-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我做的小水輪轉起來了
-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蘇打噴泉
- 引導幼兒積極思維的中班科學教案:水中游戲
- 幼兒心中的海洋
- 激發(fā)幼兒探索自然的興趣的中班科學教案:小雨點去旅行
- 幼兒園中班科學:小動物的家
- 激發(fā)幼兒的好奇心理的中班科學教案:找空氣
- 坑灰未冷
- 童心同愿
- 小班科學活動:《顏色精靈》
- 孕婦沐浴時值得重視的三個方面
- 大班班務計劃
- 曬娃打籃球的句子260句
- 大班安全教案《不私自離園》反思
- 小班健康教案《臉上的朋友―認識五官》反思
- 小班社會教學活動我愛讀書反思
- 幼兒園健康體育游戲《開火車》教學設計
- 幼兒園優(yōu)秀教案:蝌蚪寶寶是怎樣長大的?。ㄖ邪嗫茖W活動)
- 蝌蚪寶寶是怎樣長大的?。ㄖ邪嗫茖W活動)
- 中班科學教案《動物是怎樣生寶寶的》反思
- 大班科學活動《動物是怎樣睡覺的》教案反思
- 幼兒園教學設計小班社會《我是怎樣長大的》反思
- 大班科學活動《動物是怎樣睡覺的》教學設計課后反思
- 大班科學活動《雨是怎樣形成的》教學設計反思
- 大班《動物是怎樣過冬的》科學教案反思
- 中班科學教案《蝌蚪寶寶》反思
- 大班科學教案《小蝌蚪的生長變化》反思
- 大班科學教案《動物怎樣生寶寶》反思
- 大班科學教案《影子是怎樣來的》反思
- 大班科學教案《植物是怎樣喝水的》反思
- 中班科學教案《蠶寶寶長大了》附反思
- 中班科學教案《動物是怎樣睡覺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