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 巴 達

斯 巴 達

斯 巴 達


  古代希臘最強大的的城邦中,雅典第一,斯巴達第二。所謂城邦,就是一個國家,它以城市為中心,周圍是鄉(xiāng)鎮(zhèn)。斯巴達位于希臘半島南部的拉哥尼亞平原。拉哥尼亞三面環(huán)山,中間有一塊小平原?!八拱瓦_”原來的意思就是“可以耕種的平原”。約在公元前11世紀,一批叫做多利亞人的希臘部落,南下侵入拉哥尼亞,他們毀掉原有的城邦,在這里居住下來,這就是多利亞人的斯巴達城――不過它既沒有城墻,也沒有象樣的街道。斯巴達人就是指來到這里的多利亞人。
  斯巴達人在征服拉哥尼亞的過程中,把原有的居民變成奴隸,稱作希洛人。公元前8世紀,斯巴達人又向鄰邦美塞尼亞發(fā)動長達10年的戰(zhàn)爭,最后征服了美塞尼亞,將多數(shù)美塞尼亞人變成奴隸,并為希洛人。希洛人被固定在土地上,從事艱苦的農(nóng)業(yè)勞動,每年將一半以上的收獲繳給奴隸主,自己過著半饑半飽、牛馬不如的生活。有一首詩中寫道;
    像驢子似地背著無可忍受的負擔,
  他們受著暴力的壓迫;
  從勤苦耕作中得來的果實,
  一半要送進主人的倉屋。
  斯巴達人經(jīng)常對外發(fā)動戰(zhàn)爭,因此希洛人的軍役負擔十分沉重。希波戰(zhàn)爭期間,斯巴達人一次就征發(fā)了3.5萬希洛人隨軍出征。他們被迫去打頭陣,用自己的生命去探明敵方的虛實,消耗敵方的兵力。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希洛人忍受不了斯巴達人的殘酷剝削和野蠻暴行,經(jīng)常舉行武裝起義。再加上希洛人在數(shù)量上比斯巴達人多得多,斯巴達人就用一種叫“克里普提”的方法來迫害和消滅希洛人??死锲仗崾敲孛苄袆拥囊馑?,史詩中記載:“長官們時常派遣大批最謹慎的青年戰(zhàn)士下鄉(xiāng),他們只帶著短劍和一些必需的給養(yǎng)品。在白天,他們分散隱蔽在偏僻的地方,殺死他們所能捉到的每一個希洛人。有時,他們也來到希洛人正在勞動的田地里,殺死其中最強壯最優(yōu)秀者”。在斯巴達和雅典的一次戰(zhàn)爭中,2000希洛人立下戰(zhàn)功,斯巴達人答應(yīng)給他們自由,把他們帶到大廟中給神謝恩。但他們被埋伏在大廟中的奴隸主屠殺了。希洛人作為所有斯巴達人的公共財產(chǎn),個別斯巴達人無權(quán)買賣希洛人,但可以任意傷害希洛人。在節(jié)日里,斯巴達人常用劣酒灌醉希洛人,把他們拖到公共場所肆意侮辱。希洛人既使沒有過錯,每年也要被鞭笞一次,目的是要希洛人記住自己的奴隸身份。為了維持對希洛人的壓迫與剝削,鎮(zhèn)壓希洛人的反抗,斯巴達人需要一只強壯的軍隊。斯巴達人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政治制度,整個社會過著軍事化的生活,孩子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軍事訓(xùn)練。為了防止斯巴達人內(nèi)部貧富分化,斯巴達人不許從事工商業(yè),不用金銀做貨幣,而用價值低廉的鐵幣。斯巴達人除了軍事外,不得從事其它生計。斯巴達人崇尚武力精神,整個斯巴達社會等于是個管理嚴格的大軍營。斯巴達的嬰兒呱呱落地時,就抱到長老哪里接受檢查,如果長老認為他不健康,他就被拋到荒山野外的棄嬰場去;母親用烈酒給嬰兒洗澡,如果他抽風或失去知覺,這就證明他體質(zhì)不堅強,任他死去,因為他不可能成長為良好的戰(zhàn)士。男孩子7歲前,由雙親撫養(yǎng)。父母從小就注意培養(yǎng)他們不愛哭、不挑食、不吵鬧、不怕黑暗、不怕孤獨的習慣。7歲后的男孩,被編入團隊過集體的軍事生活。他們要求對首領(lǐng)絕對服從,要求增強勇氣、體力和殘忍性,他們練習跑步、擲鐵餅、拳擊、擊劍和毆斗等。為了訓(xùn)練孩子的服從性和忍耐性,他們每年在節(jié)日敬神時都要被皮鞭鞭打一次。他們跪在神殿前,火辣辣的皮鞭如雨點般落下,但不許求饒,不許喊叫。
  在軍事訓(xùn)練同時,斯巴達人還向兒童灌輸斯巴達人高貴、希洛人低賤的觀點。教官常在兒童面前任意侮辱和鞭打希洛人,甚至帶他們參加“克里普提”活動,直接屠殺希洛人。男孩到12歲,編入少年隊。他們的生活更嚴酷了,光頭赤腳,無論冬夏只穿一件外衣,平時食物很少,但鼓勵他們到外面偷食物吃。如果被人發(fā)現(xiàn),回來要挨重打,因為他偷竊的本領(lǐng)不高明。傳說有一個少年,偷一只狐貍藏在胸前,狐貍在衣服內(nèi)咬他,為了不被人發(fā)現(xiàn),他不動聲,直至被狐貍咬死。
  滿20歲后,斯巴達男青年正式成為軍人。30歲成親,但每天還要參加軍事訓(xùn)練。60歲時退伍,但仍是預(yù)備軍人。斯巴達女孩7歲仍留在家里,但她們不是整天織布做家務(wù),而是從事體育鍛煉,學習跑步、競走、擲鐵餅、搏斗等。斯巴達人認為只有身體強健的母親,才能生下剛強的戰(zhàn)士。斯巴達婦女很勇敢和堅強,她們不怕看到兒子在戰(zhàn)場上負傷或死亡。一個斯巴達母親送兒子上戰(zhàn)場時,不是祝他平安歸來,而是給他一個盾牌,說:“要么拿著,要么躺在上面?!币馑际钦f,要么拿著盾牌光榮勝利歸來,要么光榮戰(zhàn)死被別人用盾牌抬回來。
  斯巴達人輕視文化教育。青少年只要求會寫命令和便條就可以了。斯巴達人要求他們的子弟語言簡明,直截了當,從小養(yǎng)成沉默寡言的習慣。他們的說話就象軍事口令一樣。有一次,一個國王威脅斯巴達國王,要斯巴達聽從他的命令,否則把斯巴達夷為平地,斯巴達國王的回答是:“請!”這種簡潔的回答后來被稱做斯巴達式的回答。同樣,斯巴達人輕視文學藝術(shù)、自然科學。斯巴達城里,幾乎看不到一座宏偉的建筑物,斯巴達人也沒有制作出一件精致的藝術(shù)品傳到后世。斯巴達人實行“二王制”。兩個國王只有在打仗時才擁有無限的權(quán)力,一個國王充任統(tǒng)帥,一個國王留守國內(nèi)。平時,一切重大問題都由30個人組成的“長老會議”決定。有5個執(zhí)政官協(xié)助國王處理政務(wù)。一切有關(guān)城邦的重大事務(wù),均由長老會議作出決定。然而,名義上還要由公民大會通過,方可有效。
  斯巴達在長期的對外戰(zhàn)爭中,不斷加劇對希洛人的壓迫和剝削。英勇的希洛人多次舉行起義。約公元前640年,希洛人發(fā)動長達十幾年的武裝起義。公元前464年,斯巴達境內(nèi)的希洛人再次起義。他們英勇頑強,直逼斯巴達城下,堅持了長達10年的斗爭。斯巴達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給了起義軍自由。斯巴達的統(tǒng)治也因此受到沉重的打擊。公元前4世紀中葉以后,斯巴達一天天走向衰亡。